“人无日不在外治调摄之中,特习焉而不察耳”中的“特”()
A:只是 B:徒然 C:特别 D:姑且 E:反而
《孙子兵法》在其开篇就谈到了战争的重要性: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__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 有气敢任/ 天子尝欲教之孙__法/ 对曰/ 顾方略何如耳/ 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 令骠骑视之
(译文: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少言寡语,不泄漏别人的谈话,有气魄,敢担当。天子曾经要教他孙武、吴起的兵法,他回答说:“(作战只要)看谋略如何就行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了府第,让霍去病去察看,他说:“匈奴还未消灭,无法考虑家事。”从此皇上更加宠爱看重他。)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B: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D:竖子不足与谋 不足:不配,不值得
为下列文言语段加上标点。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__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__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解析:
此段译文为: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勇气,一往无前。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__法,他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法考虑家的事!”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他了。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4分)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__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 有气敢任/ 天子尝欲教之孙__法/ 对曰/ 顾方略何如耳/ 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 令骠骑视之(每错两处扣1分)
解析:
译文: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少言寡语,不泄漏别人的谈话,有气魄,敢担当。天子曾经要教他孙武、吴起的兵法,他回答说:“(作战只要)看谋略如何就行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了府第,让霍去病去察看,他说:“匈奴还未消灭,无法考虑家事。”从此皇上更加宠爱看重他。根据语文意思,准确断句。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诸将效首虏 效:献出
B.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购买
C.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止舍:止军宿营
D. 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树起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韩信使人间视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B. 置之亡地而后存沛公则置车骑
C. 信乃解其缚 信乃使万人先行
D. 宁尚可得而用之乎用心一也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B.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C.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D.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B 8.C 9.D
10.(1)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4分)
(2)韩信于是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平日学问)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建造
B.诸将效首虏 效:呈献
C.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只是
D.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连:统率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韩信用兵“用权谋”的一组是 ( )
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③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⑥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译文:
(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译文:
(3)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
译文: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韩信就下令军中不要杀广武君,有能够活捉(他)的人悬赏千金。
(2)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3)都本原于平常的学问,并不是用危险的事来尝试。
解析:
【小题1】3分。树起
【小题2】3分。②鼓舞士气,也表现了韩信 的自信;⑤表现韩信对广武君 的尊重;⑥解释背水一战的原因。
【小题3】3分。“阳奉阴违”错。
【小题4】(1)3分,“毋”、“购”各1分,语言通顺1分。
(2)4分,“今”、“走”、“宁……乎”各1分,语言通顺1分。
(3)3分,“本”、“以危事尝试者”各1分,语言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