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谈谈你对“宝”的认识。(1分)

【若】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似,像) B: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 C:曾不若霜妻弱子 (及,比得上) D: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如果)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 B: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 C:噤若寒蝉(像……一样) D:若夫乘天地之正(如果)

下列各项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

A:今之众人,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乎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D: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代词,、)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3分)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分)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3分)

(4).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3分)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3分)

(6).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3分)

(7).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3分)

(8).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3分)

11.1《诗经》说:“孝子不断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说的是颍考叔这类人(情况)吧?”(诗、锡、其、句式)

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克、继、其)

3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劳、之、无乃)

4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置、宁、令、陷)

5我觉得太后您为长安君考虑(打算)得短浅,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以……为、计、其)

6(汲黯)爱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__他。(主语、死、以、非)

7汲黯力求(追求)国家少事,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常常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务、乘、间、言)

8况且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君主来投降汉朝,朝廷可以慢慢地按沿途各县顺序把他们迎送接运过来,何至于让全国骚扰不安,使我国(中原)人疲于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将呢!(衅、以、传、罢、中国)

【若】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似,像) B: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 C:曾不若霜妻弱子 (及,比得上) D: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如果)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共22分。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计:考虑

B.老臣贱息舒祺。      息:儿子

C.而臣衰,窃爱怜之。    怜:怜悯,同情

D.念悲其远也。       念:感到悲伤

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媪之送燕后也

A.持其踵为之泣。        B.父母之爱子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D.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翻译和断句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2)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其 不 欲 见 贤。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小题1】[cfc6a8c03a049322.jpg]

【小题1】[44bb54af94b28ce1.jpg]

【小题1】[80793698161deb67.jpg]

【小题1】[313da1bdcc1c4361.jpg]

【小题1】

(1)①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若”“甚”各1分,大意1分)

②现在您让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尊”使动用法、“封之以膏腴之地”状语后置各1分,大意1分。)

(2)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每错3处扣1分,“天之道”、“人之道”后可断可不断)


解析:

断句参考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