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偏袒扼腕而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余弟安国平父 D:否泰如天地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趣舍万殊 B:终老不复取 C:长乐王回深父 D:有碑仆道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 ( )
A:偭规矩而改错 B:进不入以离尤兮 C:虽与府吏要 D:长乐王回深父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长乐王回深父 B:浩浩乎如冯风御虚。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属予作文以记之。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夙遭闵凶 B:思垂空文以自见 C:方其破荆州 D:长乐王回深父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B:既然已,勿动无虑 C:长乐王回深父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毎小题3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C.其孰能讥之乎 孰:谁。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
12.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而人之所罕至焉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C.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13.下面文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A.“庐陵”“长乐”“临川”都是籍贯。
B.“君圭”“君玉”前者为名,后者为字。
C. 作者自称为“某”,表自谦。
D.“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
11.D
12.C
13.C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谬:弄错、使……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之”做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某”不是自谦。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下列称谓中用法一致的两项是
A:沛公刘邦 B:庐陵萧君圭玉 C:太史文起文公 D:长乐王回深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