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讲解《鸿门宴》中“沛公安在?”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特意举了一下例子进行知识扩展。下列选项中的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通“背”,背叛 )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鸿门宴》(一倍)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D: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穆天子传》(督péi,陪伴,伴随。)
【王】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称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称王)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称王) D: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黄州快哉亭记 》 (大王)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C:今公子故过之 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顽固、固执 B: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家 C: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 国:国都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责备
下列句子中的“者”的用法和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定语后置的标志)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表疑问)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不译)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的)
【王】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称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称王)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称王) D: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黄州快哉亭记 》 (大王)
阅读《鸿门宴》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 B.张良入谢 谢:谢罪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两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 监督
下列文言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后一段话,明是道歉,暗含指责。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了刘邦的礼物,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危险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督:责备
【小题】B判断句,其余是被动句
【小题】“注意外交礼节”不对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