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1.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百姓之不见保
B.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C.度,然后知长短; 王度之!
D.吾力足以举百钧;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B.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有复于王者曰;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5.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1.D(都当“视力”讲。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2.B(都当“孩子”讲。A看见/被动;C用尺子去量/思考;D举起/拿、用)
3.A(都当转折连词。B当“来”讲/当“用”讲;C“向”/“在”;
D表原因/表凭借)
4.D(文段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5.①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均”“负”“曲”)
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
③因此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惑”“欺”)
下列各句中加点“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C:夜缒而出 D: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下列加点的字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秦御史前书曰 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削 ④其后楚日以削 ⑤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⑥群臣怪之 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⑧秦王恐其破璧 ⑨且庸人尚羞之 ⑩今王鼓乐于此
A:①⑩/②④/③⑦/⑤⑥⑧⑨ B:①/②⑦⑩/③/④/⑤⑥/⑥⑨ C:①②⑩/③④⑦/⑤/⑥⑨/⑨ D:①②⑩/③④/⑤⑥③/⑦⑨
13.选出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答应) B: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赞许、同意) C: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表示约计的数量) D:“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晏子治东阿》 (同意、答应)
下列加点的字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秦御史前书曰 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削 ④其后楚日以削 ⑤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⑥群臣怪之 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⑧秦王恐其破璧 ⑨且庸人尚羞之 ⑩今王鼓乐于此
A:①⑩/②④/③⑦/⑤⑥⑧⑨ B:①/②⑦⑩/③/④/⑤⑥/⑥⑨ C:①②⑩/③④⑦/⑤/⑥⑨/⑨ D:①②⑩/③④/⑤⑥③/⑦⑨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译:古代逢到喜庆,就以此给物命名,表示不忘。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喜庆的用意是一样的。 B: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 译: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劲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 C: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该不是暗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译: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眼睛明亮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C: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都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 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朝拜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3分)
(1)D
(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
解析:
(1)“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
(2)无
【译文】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9、 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0、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 幼吾幼
百姓之不见保 以及人之幼

C. 度,然后知长短 D. 吾力足以举百钧
王度之!”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B.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有复于王者曰 D.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2、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13、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①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均”“负””曲”)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③ 因此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惑”“欺”)
解析:
【小题1】都当“视力”讲。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小题2】都当“孩子”讲。A看见/被动;C用尺子去量/思考;D举起/拿、用
【小题3】都当转折连词。B当“来”讲/当“用”讲;C“向”/“在”;D表原因/表凭借
【小题4】文段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小题5】无
下列各文言句中加点“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C: 夜缒而出 D: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