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渔父莞尔而笑 C: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D: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京城) 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老人) C: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伯父) D: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朝廷)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小题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2分)

 【小题2】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分)


解析: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2分)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分)


解析:

阅读《子路从而后》章,完成相应的题目。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遇丈人: (2)植其杖而芸: (3)欲洁其身: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明日,子路行,以告。

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小题1】(1)对老人的尊称  (2)通“耘”除草  (3)使……纯洁

【小题1】(1)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2)第二天,子路上路,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

【小题1】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


解析: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莞尔而笑 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C:君子义以为上 D: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1、(1)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

(2)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职责,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2、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所以子路认为“欲洁其身”的做法违背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是“乱大伦”。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1)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

(2)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职责,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2、据原文“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来分析。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一边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让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把遇到老人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子路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已经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使自身不受玷污,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职责,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2分)

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2分)

2、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分)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4.(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⑴显示隐者的生活富足。⑵讲丈人自己,人老眼花,没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用的政治理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