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是在 ( )。
A:上清帝第一书 B:公车上书 C:上清帝第三书 D:应诏统筹全局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
【注】①路:指奔波、劳累。
4.请简要说明上面选段里的孟子的观点。(3分)
5.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主张“民贵君轻”,这些观点相矛盾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3分)
【答案】
4.一个人不可能身兼数职,大家各有各的分工(1分)。大家各司其职,天下才不会疲惫不堪。(2分)
5.不矛盾。(1分)孟子阐述的角度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针对社会分工问题,(1分)“民贵君轻”是针对君主管理国家所要秉持的仁爱的理念(行仁政角度)。(1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抓住文段开始“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这一典型问题。然后再揣摩“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结论句来体会,就可理解本段中阵子所持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从社会分工与行政管理两个角度来考虑。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所持的看法就会不同。具体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要靠各种工匠的劳作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治《尚书》者 治:研究 B:吾当先斩以闻 闻:使……闻 C:丞相谢 谢:感谢 D: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疾:痛恨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
【注】①路:指奔波、劳累。
16.请简要说明上面选段里的孟子的观点。(3分)
17.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主张“民贵君轻”,这些观点相矛盾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3分)
16.一个人不可能身兼数职,大家各有各的分工(1分)。大家各司其职,天下才不会疲惫不堪。(2分)
17.不矛盾。(1分)孟子阐述的角度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针对社会分工问题,(1分)“民贵君轻”是针对君主管理国家所要秉持的仁爱的理念(行仁政角度)。(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这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作出答案。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7.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这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作出答案。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参考译文】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要靠各种工匠的劳作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史载:元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中的“都省”应该是指
A:中书省 B:行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二: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6分)
(2) 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列举这两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6分)
22题答案:
(1)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君主__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推行文化__政策。(6分)
批判君主__。(2分)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2分)材料二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三希堂”有一幅对联:堂为天下奉一人,惟以一人治天下。其中的如虹气势以及威武不言自明。从封建时代皇权与相权矛盾发展的角度看,下列机构或官职的设置最能体现该对联寓意的是
A:“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B:“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C:原为承命拟旨,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其它人员不得靠近,皇帝与之议事时无关人员不得在旁。宫内人路过时,都是快步走过。 D: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下面思想与此相吻合的是
A:“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B:“天下唯器而已矣, 无其器则无其道”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人人皆可以为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