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默写
① ,归雁入胡天。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 。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 ④夕阳西下几时回? , 。
⑤我欲乘风归去, , 。 ,何似在人间。
⑥闻道百, , 。
①征蓬出汉塞 ②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夜泊秦淮近酒家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⑥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诗文默写。(10分)
① ,归雁入胡天。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 。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 ④夕阳西下几时回? , 。
⑤我欲乘风归去, , 。 ,何似在人间。
⑥闻道百, , 。
(10分,每句1分,错字、漏字每个扣0.5分)
①征蓬出汉塞 ②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夜泊秦淮近酒家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⑥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3分)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答案】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3分,对3处得1分,6处得2分,8处得3分)
【解析】断句步骤总结:1.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总之,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训练,相信在高考中取得满分是完全可能的。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形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旬余,杖至百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④大喜,笼归⑤殚其地之出⑥一狼洞其中⑦入之愈深,其见愈奇⑧左右欲刃相如⑨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⑩且庸人尚羞之
臣请完璧归赵
君将哀而生之乎
A:①③④⑥⑧/②
/⑤⑦/⑨⑩/
B:①③⑥⑧/②
/④⑤⑦/⑨⑩/
C:①④⑥⑧/②③
/⑤⑦
/⑨⑩ D:①④⑥⑧/③/②
/⑤⑦/⑨⑩/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B: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C: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D: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戍卒叫,函谷举
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赤壁》) (2)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 (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5)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6)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促织》) (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 (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
A:(1)(2)(4)(5) B:(1)(3)(4)(8) C:(3)(4)(6)(7) D:(3)(4)(7)(8)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形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②旬余,杖至百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⑤大喜,笼归 ⑥一狼洞其中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绝云气,负青天,而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⑨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⑩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④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⑦/②④⑧⑨/⑤⑥/⑩ D:①⑦/②⑤⑥⑧/③/④⑨⑩
【举】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推举) B: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促织》(全) C: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尽) D: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谭嗣同》(举动)
下列各句中都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 )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折藏之,归以示成。 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④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⑤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⑦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⑧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④ D:⑤⑥⑦⑧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狙:猕猴)
与“山之果,公所树与”中的“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B.其术穷矣
C.群狙皆畏苦之 D.昂其值,居为奇货
下面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楚人谓之狙公 (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3)群狙皆畏苦之 (4)山之果,公所树与
(5)相与伺狙公之寝 (6)一旦有开之
A.(1)(3)/(2)(4)(5)(6) B. (1)(3)(6)/(4)(5)/(2)
C.(1)(4)(5)/(3)(6)/(2) D.(1)(2)(3)/(4)(5)(6)
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译文:
(2)文中众狙对狙公的态度由 到 ,说明
。与此文类似,借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文章,我们还读过柳宗元的 《 》 。(请写出作品名称)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依靠他并被他奴役呢?
(2)由 害怕/畏惧 到 觉醒/__ ,说明 统治者用权术奴役剥削民众,一旦民众觉醒,他们就要灭亡。 《 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
解析: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猴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肉的来供养自己。有的猴不给,(猴公)就鞭打他们。老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多老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猴公种的吗?”众多老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没有猴公(我们)就不能去采摘果实吗?”众多老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有说完,老猴们全都醒悟了。
那天晚上,众多猴一起等到猴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兽笼,拿走他(猴公)存放的粮食,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猴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恐怕就像猴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