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如】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 (到…去,往。) B: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词 假如) C: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比得上。) C.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 象) D: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 ( 如,像)
下列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A:赵人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智勇多困于所溺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D:距关,毋内诸侯。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B:山东豪俊遂并起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或师焉,或不焉
【望】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诗经·氓》 (向远处看,眺望)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 (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希望) D: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送东阳马生序》 (盼望)
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輮使之然也 ⑧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⑨赢粮而景从 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⑨⑩ B: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C:①③⑤⑦⑧⑨⑩ D:①③④⑤⑥⑧⑨
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所守或匪亲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⑤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④⑥⑦ D:②⑥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0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4.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移其粟于河内
1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1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每句3分)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4.C
15.B
16.1)邻国的百姓(人口)没有减少,我国的百姓(人口)没有增多,为什么呢?
2)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例句中“于”为介词,对。A项,“于” 与名词组成“于XX”式的介宾短语作补语;B项,“于”为比的意思;C项“于”为介词,对。D项,“于” 与名词组成“于XX”式的介宾短语作补语。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项“‘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在文中并没有提及,故不正确;C项“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表述不准确,原文只是临时仁政措施;D“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理解错误。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加、鼓、既、曳、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