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有什么含义?

选出下面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做生意 B: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死了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赞扬 D: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给以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厚赂单于 C:①顾召赵御史书日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 D:①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信义安所见乎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篇》)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③匡:纠正。 ④衽:衽,衣襟。 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②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

(2)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灵活变通的,在这里侧重着眼于大是大非。


解析:

参考译文:(一)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二)子贡问:“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②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请简要说明此文段蕴含的道理

(2)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1)、①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

②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解析: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 ①左衽,在左边开衣襟。这是“夷狄”习俗之一。②谅,信。这里指小信。③如:乃。

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2)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在上一则中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而在这两则文字中孔子又否定了子贡与子路关于管仲非仁者的疑问,这是为什么?

【小题】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孔子以为看人要看大节,管仲虽然有不节俭与僭越之行,但他能促进文明进步,促进齐桓公联合诸侯以称霸时能不使用武力,所以他还是仁者。这体现了孔子对人物的客观评价。


解析:

【小题】注意句子结构和朗读节奏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披头敞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合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

答:

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东西太小!”有人问:“管仲不是为了节俭吗?”孔子回答说“管仲做三件事就要派三个人分别做,他自己不去做,这能叫节俭吗?”有人又问:“管仲这不是按礼的要求办事吗?”孔子愤怒地说:“君主有的礼节,管仲都自己也用。若是管仲这叫知礼,天下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①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③其仁,如其仁。”

注释①左衽,在左边开衣襟。这是“夷狄”习俗之一 ②谅,信。这里指小信 ③如:乃。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合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解析:

上一则中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而在这两则文字中孔子又否定了子贡与子路关于管仲非仁者的疑问,孔子以为看人要看大节,管仲虽然有不节俭与僭越之行,但他能促进文明进步,促进齐桓人公九合诸侯以称霸时能不使用武力,所以他还是仁者。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患祸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患祸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的。(2分)

(2)祸患常常是由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篇》)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③匡:纠正。 ④衽:衽,衣襟。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3分)

译文: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3分)

译文:

(2)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①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九合”1分,“不以”1分,表述1分)

②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蛮夷(落后民族)了。(“微”1分,“被发左衽”1分,表述1分。)

(2)因为管仲不逞匹夫之志,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使人民受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