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C: 然后得一夕安寝 D: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犹不能以之兴怀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忽魂悸以魄动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B:及凯旋而纳之 凯旋:胜利归来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事物最基础,最关键的部位 D:负而前驱 前驱:在前面跑
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谓智力孤危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思厥先祖父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然后得一夕安寝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下列句子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 亲附
B.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危险
C.始速祸焉 速:招致
D.则胜负之数 数:命运
20.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惑而不从师
A.二败而三胜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之所劫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B.第二段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事实形象地写出了六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的评论现实做了铺陈。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进行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的覆辙。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时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担忧。
19.B
20.A
21.B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殆:全都。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20.
试题分析:例句的“而”表转折,A项的“而”表并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不是事实,而是假设。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6)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注意“砺”“妃嫔媵嫱”“樵”的写法。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阅读下列材料: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亡时说:“秦以区区之地,致千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功守之势异也。”
请回答:
(1)苏洵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秦的都城在什么地方?贾谊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一夫作难”指的是什么事件?
(1)苏洵的观点是错误的。秦朝的统一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商鞅变法使秦国力量强大,它改变了诸侯国力量的对比,成为统一运动的核心力量。
(2)秦的都城在咸阳。贾谊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认为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一夫作难”是指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