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②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芳草鲜美 ③屋舍俨然
④便要还家 ⑤处处志之 ⑥寻病终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C.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略
2.B
3.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选择以下其中之一,默写省略的文言句子(不含标点)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四时俱备。”
《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是( )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百丁。可以弹素琴,阅金经。 C: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缤纷。 D: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粟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③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④箬篷覆之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送孟浩然之广陵
A: ①③\②④\⑤⑥ B: ①②\③⑥\④⑤ C: ①②③\⑤⑥\④ D: ①③\②④⑤\⑥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③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④箬篷覆之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送孟浩然之广陵
A: ①③\②④\⑤⑥ B: ①②\③⑥\④⑤ C: ①②③\⑤⑥\④ D: ①③\②④⑤\⑥
【2016·浙江省衢州卷】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愿为市鞍马( )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5)辍耕之垄上( )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3.(1〉约定 (2)买 (3)顺,沿 (4)处所 (S)到……去,往 (6)置身其中,参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愿为市鞍马( )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5)辍耕之垄上( )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bfaf69b69e7743c8.jpg]
对下列句中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偏指“异”的意思。 B:《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偏指“远”的意思。 C:《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往来”偏指“来”的意思。 D:《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中的“屈伸”偏指“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