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凉山州)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也。”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颦蹙以让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予矣,而王之求弗止。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合王口者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①惎(jì):教;指点。②御儿:古地名,在今浙江桐乡西南。③枸橼(yuán):
又名“香橼”,果实黄色,味苦。④靳:吝惜,不肯给予。⑤诮:责问。
2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有植枸橼于庭者 植:
颦蹙以让使者 让: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
(2)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
23.文章写梁王,突出了他哪一方面的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种植 责备
22.(1)过些时,又派使者向吴国寻求别的水果,吴人给了他一些柑子,梁王吃后感到味道更美。(2)使者又没有询问,却只看香橼的外表漂亮,所得到的和所要求的不相符,是理所应当的。
23.梁王喜欢吃水果,吃了味美的,还想吃味更美的,如不称意可口,就责备水果产地的吴国人,文章突出了他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特点。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学士丘濬重其文( )
⑵上谒监司 ( )
⑶与若期,三日后来 ( )
⑷使者下阶谢,乃已( )
11.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吾欲辱之,何以也B.以丛草为林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12.翻译下列句子。
(1)悦不迎,岂有恙乎?
(2)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
13.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⑴重:重视;⑵谒:拜见;⑶期:约定日期;⑷已:停止。
11、C。
12⑴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⑵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
13、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①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②之鄙人,有植枸橼③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④也。”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
顣頞⑤以让⑥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尚⑦矣。而王之求弗置⑧,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⑨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注释】①惎(jì):教,指点。②御儿:古地名。③枸橼:香橼,果实体大金黄,味苦。④靳:吝啬。⑤顣頞:皱着鼻梁。⑥让:责备。⑦尚:超过。⑧置:放弃,罢休。⑨斯: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派遣)
B.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确实)
C.吾固知吴人之靳也(本来)
D.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吃完)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B.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C.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D.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
(2)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
4.请结合文中梁王嗜果和使者求果的经过,分别从不同角度写出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B
2.C
3.(1)使者看见了感到很奇特,说:“真漂亮啊,金灿灿的样子,柑子也不如它。”
(2)使者又不询问一下,只是看到它外表漂亮,你所得到的不符合要求也是应该了。
4.梁王喜欢吃水果,吃了味美的,还想吃更好的,结果自讨苦吃,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使者看到枸橼外表漂亮,认为一定好吃,结果适得其反,告诉我们认识事物应该看本质,不能只重外表,否则事与愿违。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①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②之鄙人,有植枸橼③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粱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也④。”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颦蹙以让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予矣。而王之求弗止,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惎(jì):教导,嘱咐。②御儿:古地名,在今浙江嘉兴一带。鄙人:指居住郊野的人,即农人。③枸橼(yuán):俗称香橼,常绿乔木,叶似桔而大,果实长圆形,皮粗厚而有芳香,初冬果熟,黄色,内约十瓣,汁液不多,味酸。我国中部和南部有栽培。④靳:吝啬。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 使:_____________
②吴人予之桔 予:_____________
③吾固知吴人之靳也 固:_____________
④以币请之 以: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梁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①派遣 ②给,给予。 ③本来 ④用
2. 【答案】①梁王疑心(以为,认为,想着)吴国还有更美的水果不愿意给。②使者看见,认为它很奇特,说:“真好啊,金灿灿的柑子也不如它。”③我恐怕枸橼一类的水果会天天送到梁王那里,却没有合乎他的口味的。
3. 【答案】梁王喜欢吃水果,吃了味美,还想吃味更美,如不称意可口,就责备水果产地的吴国人,欲壑难填,自私贪婪。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率赂秦耶(全、都) 夙婴疾病(缠绕) 而世人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称许) B:扣舷而歌之(敲击) 相与为一(参与)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答应) C:远罹构害(遭受) 遥襟甫畅(刚、顿时)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D:背晋归梁(归附) 国人皆劝 (勉励) 余嘉其能行古道(称赞)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他植者则不然 病瘘,隆然伏行 B:以——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摇其本以观者疏密 C:其——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且——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使者,且不得暇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省所怙(依靠)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停止) 既然已,勿动勿虑(通“矣”) B:冀其成立(希望)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就) 比得软脚病(近来) C:故病且怠(穷困)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 幸其成(宠爱) D:其又何尤(特别)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尽)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
三、文言文阅读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9、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皆不幸早世
B.敛不凭其棺
C.虽万乘之公相
D.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10、下列各句加点词语意思与其现代的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吾与汝俱少年 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抱无涯之戚
1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惟兄嫂是依
B.大王来何操
C.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下列各句“其”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与其他项的是( )
A.窆不临其穴 B. 汝其知也邪
C.其信然邪 D. 其然乎
Ⅱ主观题(共96分)
13、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
(1)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2)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三、9. C
解析 A.世—逝;B.敛—殓;D. 羞—馐。
10.D
解析:“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几何”,此处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之意,今天是几何学的意思;“成立”,在此处是成长自立之意,今天是建立或有根据之意;“无涯”一词古今同义。
11.C
解析: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C项,省略句。
12.A
A代词你,你的。其他项表选择,是……还是……
13.翻译两小题,每题3分,共6分。
(1)我想,你跟我到东边的汴州、徐州,东边也是异乡客居,不能久住。
(2)你那么纯正贤明本当继承家业的,竟不能蒙受他的恩泽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祭十二郎文(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妆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
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妆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日:“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D.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3)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1)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2)你纯洁聪明最适于继承家业,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
(3)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小题1】A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项“应”解释为“应付”;D项“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
【小题2】A项分别解释为“视力”和“比较”;B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C项分别解释为“回家”和“女子出嫁”;D项都解释为“才”。
【小题3】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小题4】应该是“长为少祭”。
参考译文:
年、月、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品,祭告于十二郎灵前: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哥哥才到中年,又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两代都是独苗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更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我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徐州,那还是异乡作客,不是长久之计。作长远打算,不如回到西边的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的,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如果早知道会弄出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就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捎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哪能长命呢?我离不开这儿,你又不肯来,生怕我早晚死去,使你陷入无边无际的悲哀啊!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全活,这是万万不能相信的啊!这是在做梦,这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唉!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你纯洁聪明最适于继承家业,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了啊!所谓“夭”,实在测不透;所谓“神”,的确弄不清啊!所谓“理”,简直没法推;所谓“寿”,根本不可知啊!
虽然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有的已经全白了,动摇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富力强的都保不住,这样的小孩儿,又能期望他们长大成人吗?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我回信说:“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并不曾为此而发愁。唉!难道这种病竟然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患重病而无法挽救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死于六月二日;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于哪月哪日。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期;东野给我写信时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罢了。是这样呢?不是这样呢?
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乳母,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到三年丧满,就等到丧满以后接他们来;如果生活困难而无法守满丧期,现在就把他们接来。其余的奴婢,都让他们为你守丧。等到我有力量改葬的时候,一定把你的灵柩从宣州迁回,安葬于祖先的坟地,这样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我们不能互相照顾,同住一起;你死后我又不能抚摸你的遗体,尽情痛哭;入敛之时不曾紧靠你的棺材;下葬之时不曾俯视你的墓穴;我的德行有负于神灵,因而使你夭亡;我不孝顺、不慈爱,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起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的时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靠拢;去世以后,你的灵魂不能和我的梦魂亲近。这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恶果,还能怨谁呢!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打算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打发我剩余的岁月。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待她们出嫁。我想要做的,不过如此罢了。
唉!话有说尽的时候,而悲痛的心情却是没完没了的,你是能够理解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呢?唉!伤心啊!希望你的灵魂能来享用我的祭品啊!
默写下列文段中空出的名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
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也有师,孰能无惑 终不解矣 吾从而师之 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