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拿来主义》一文,指出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当是( )。
A:等待别人送来 B:随便别人拿去 C:全盘否定或全盘吸收 D: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项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A:这是一个单句。“我们”是主语;“要”是谓语;后面的均是宾语。 B: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简洁、明了、准确地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内涵。 C:“运用脑髓”指思考,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先拿定主义。 D:“放出眼光”指分辨好坏、认真选择;“自己来拿”是说自己有目的地动手。
下列句子中不含讽刺意味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C: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D: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②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__。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⑤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1.对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逃避主义的态度,害怕继承,不敢借鉴。
B. “昏蛋”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C. “废物”对文化遗产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专心享用,积极吸收。
D. “‘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13.指出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说说“鱼翅”“鸦片”“姨太太”在文中的含义。
论证方法:
“鱼翅”:
“鸦片”:
“姨太太”:
14.简要分析上面文段的语言特点。
11.C
12.阐明“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主动选择。承上启下,由“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过渡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13.比喻论证。“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14.①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巧用比喻,用“孱头”“昏蛋”等人的做法准确生动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蹩”字形象贴切地描绘出“废物”见了鸦片之后的贪馋丑态。
②幽默犀利,具有讽刺意味。“摩登”一词讽刺了“送去主义”的盛行,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体现了提倡“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国粹”一词用反语讽刺文化遗产 中的旧形式。
【解析】
11.试题分析:“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专心享用,积极吸收”,应是“不加区分,全盘吸收”。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此题 文章的结尾,注意分析和主旨的关系。
13.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词语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从论证的手法上分析“比喻论证”。
点睛: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和足以各自和特征,结合原文分析作用。此题为比喻论证。
14.试题分析:小说常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此题的主要特征是“生动形象”“幽默犀利”。
19.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每句不得超过10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1)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2)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3)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
(2)偏重于求宽度
(3)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偏重于、方法”,第②空注意前面的“偏重于求深度”第③空注意后文“循环往复”。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取向不同、方法不同”“偏重于求宽度” “薄”“厚”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16.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每句不得超过10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⑴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⑵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⑶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⑴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
⑵偏重于求宽度
⑶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应根据上下文逻辑来填写。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由上文“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和下文“‘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可知,第一空应模仿下文,从“读薄”偏重于求深度的角度概括;同样的道理,第二空可根据具体语境,要根据对“读厚”在“宽度”。第三空根据“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尤其是“:”,说明这个地方缺少一个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句,可以填写“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之类的句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如本题第一空,由上文“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和下文“‘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可知,第一空应模仿下文,从“读薄”偏重于求深度的角度概括;同样的道理,第二空可根据具体语境,要根据对“读厚”在“宽度”。第三空根据“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尤其是“:”,说明这个地方缺少一个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句,可以填写“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