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 左师公日:“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 “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乙)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晏子使楚》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赵王之子孙者 侯__________

盗 坐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触龙和晏子都是历史上能言善辩的名臣,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能看出这两个人物在处理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侯:封侯      ②坐:犯罪      

2. 略

3.相同点:以国家利益为重,机智聪慧

不同点:触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自然的交谈中说服别人

晏子:机智幽默、针锋相对,以幽默的外交辞令维护国家和个人的尊严。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 赵氏求救于齐 C: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

2、如太行、王屋何? ( )

3、豫州今欲何至? ( )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 )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 )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什么原因


解析:

【标签】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越王勾践栖于会橇之上 D:皆以美于徐公

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 ①非弗思也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③赵氏求救于齐   ④于是入朝见威王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这过者 ⑦何后之有     ⑧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⑨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⑩敢以烦执事

A:①⑨/②⑦/③⑤/④⑩/⑥⑧ B:①⑨/②③/⑤⑦/④⑩/⑥⑧ C:①②/⑦⑨/③⑤/④⑩/⑥⑧ D:①②/⑦⑨/③④/⑤⑩/⑥⑧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何以能鼓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宾语前置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疑问句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D:竖子不足与谋。宾语前置

从文言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忌不自信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何后之有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共22分。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计:考虑

B.老臣贱息舒祺。      息:儿子

C.而臣衰,窃爱怜之。    怜:怜悯,同情

D.念悲其远也。       念:感到悲伤

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媪之送燕后也

A.持其踵为之泣。        B.父母之爱子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D.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翻译和断句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2)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其 不 欲 见 贤。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小题1】[cfc6a8c03a049322.jpg]

【小题1】[44bb54af94b28ce1.jpg]

【小题1】[80793698161deb67.jpg]

【小题1】[313da1bdcc1c4361.jpg]

【小题1】

(1)①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若”“甚”各1分,大意1分)

②现在您让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尊”使动用法、“封之以膏腴之地”状语后置各1分,大意1分。)

(2)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每错3处扣1分,“天之道”、“人之道”后可断可不断)


解析:

断句参考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