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布、袁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说明句中“与”的词性和用法。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注:“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②久而益敬
2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弱者抚之以仁。
21.请你分析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答语的巧妙之处。(2分)
19、①称赞,赞许 ②更加 20、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21、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阅读《人琴俱亡》一文,完成1—5小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下列句中与“恸绝良久”中“良”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心不良B.感慨良深C.良心未泯D.除暴安良
2.王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同语的含义。
又留蚊于素帐中( ) 亡羊补牢( )
(1) (2)
子敬素好琴( ) 人琴俱亡( )
4.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A.于敬一向喜欢琴,因此他便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B.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C.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因此(子猷)独自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5.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该怎样理解?
1.B
2.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而挪地。
3.(1)白色的;一向,向来 (2)丢失;死,死亡。
4.B
5.子敬已离我而去,相偕弹唱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阅读下面文段
【甲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人琴俱亡》
【乙文】钟毓钟会稍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太平广记》
1.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语时了不悲( ) ②弦既不调( )
③稍有令誉( ) ④语其父繇曰( )
(2)下列句中“以”与“何以都不闻消息”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也(《晏子使楚》)B.俱以假山显(《于园》)
C.卿何以不汗(《太平广记》)D.以丛草为林(《幼时记趣》)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钟 毓 钟 会 稍 有 令 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
(2)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4.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请分别概括两文凸显的主旨。
。
1.(1)①完全; ②协调; ③声誉; ④对……说 告诉
(2)C(A项解释为“用”;B项解释为“凭借” D项解释为“把”)
2.钟 毓 钟 会∕ 稍 有 ∕ 令 誉
3.(1)为什么总听不到他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4.甲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感情深厚,乙文主要表现兄弟俩的聪明机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注:“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②久而益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弱者抚之以仁。
3.请你分析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答语的巧妙之处。
1.称赞,赞许 ②更加
2.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3.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14.下列各句对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仗父兄之烈:英烈 B: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C: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迎击 D:交游士林:交往
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 (2)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 (3)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赤壁》) (6)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孔雀》) (7)被明月兮宝璐。(《涉江》) (8)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
A:(1)(4)(5)(7) B:(1)(4)(7)(8) C:(4)(6)(7)(8) D:(3)(4)(6)(7)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列.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1)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2)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 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①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3)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仗威东复,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②,禽关羽,其最妙者。(4)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①邓禹: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为刘秀创业立有大功。
②郝普:零陵太守,刘备的下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明“学问”“筹略”“言议”不及公瑾,而胜于子敬。
B.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但仍可算功过参半。
C.公瑾胆略兼人,在三人中建功立业最为卓著。
D.孙权用人,能发现并看重其长处,而不计较其短处,不求全责备。
.下列对文末“评曰”后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瑜在曹操率几十万大军水陆并进的威势下坚持抗曹,真是奇才。
B.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振天下,当时的人都害怕他,想投降他。
C.鲁肃力排众议,英明果断,也是奇才。
D.吕蒙有勇有谋,也建立了奇功。
【小题】
A
【小题】
B
【小题】
文中并没有排出三人的高下。)
【小题】
“当时的人都害怕他,想投降他”不对。)
【参考译文】
孙权和陆逊谈论周瑜、鲁肃和吕蒙时说:“公谨(周瑜字)雄伟刚烈,胆略过人,所以能够打败曹操,开拓荆州,但是太高邈了就很难有人能继承他,现在有你继承了他的衣钵。公瑾去邀请敬(鲁肃字)到江东来,推荐于我,我和他饮酒谈论,天下大事帝王之业无不涉及,这是人生一大快事。后来曹操由于俘获了荆州刘琮的残部,扬言率领数十万大军水陆共进,直攻我东吴。我请教所有的文武大臣,询问适宜的对策,没有谁能先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至于子布、文表等人,都说应该派遣使者修好和约去投降他们。鲁肃当即驳斥说不能那样,劝我赶紧召回周瑜,委以重任,逆水而上迎击曹军,这是第二大快事。况且他决策计谋,远在子布、文表之上。后来他劝我借荆州给刘备,这是缺失之一,但是仍不足以影响他的两大功绩。古代周公用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忽视他的缺失而看中他的长处,常常把他与东汉初年的邓禹相}匕。另外子明(吕蒙字)年轻的时候,我认为他只不过刚毅、果敢有胆量而已,待到他长大成年,学问大增,眼界开阔,常有奇思大谋,可以说仅次于公瑾,只是言谈风姿赶不上他。但他谋取了关羽,胜过予敬。予敬曾经给我写信说:‘帝王初起宏图大业,都有所驱除,关羽不足为虑。’这是子敬内不辨主次,外妄口大言,我也原谅了他,不随便责备他。然而他领军扎营,能做到令行禁止,军将职责分明,毫无废负,路不拾遗,他的治理也高明至极啊!”
作者评论说:曹操凭借汉朝丞相的身份,挟天予以令诸侯。平定天下众多的英雄豪杰,又攻占了荆州,依仗威势欲收复江东,当时的人们谈论起来没有不内心忧虑生有二心的。只有周瑜、鲁肃能英明谋断,超出众人的浅见,真是奇才。吕蒙勇敢而又决断的谋略,懂得用兵的计策,用诡计谋取了郝普,擒杀了关羽,这是他最精妙的。他虽然起初轻率武断,随便杀人,但后来能克制自已,有国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介武夫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困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益贵重之。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间,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帮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合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肃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选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数百人故过候肃 拜访
B.向察众人之议 考察
C.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绘制
D.总括九州,克成帝业 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肃乃指一困与周瑜 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
B.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C.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更以安车软轮征肃
D.为将军计,惟竟长江所极 权为举哀,又临其葬
3.下列各句,属于孙权认为鲁肃“明于事势”的一组是 (3分)
A.①肃乃指一国与周瑜 ②曹公破走,肃即先还
B.①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②遂任瑜以行事
C.①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②肃劝追召瑜还
D.①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②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肃曾经慷慨地送了—大仓米给前来求取粮食的周瑜,周瑜认为鲁肃家财很富裕,因此与他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又把他推荐给孙权。
B.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后,安排他担任地方行政长官,但鲁肃却认为袁术没有法纪制度,不值得与他共建大业,于是前往居巢投奔周瑜。
C.鲁肃非常诚恳地劝谏孙权不要投降曹操,认为孙权如果投降了曹操最多只能做到州郡长官,因此不要采纳众人的意见,而应早定大计。
D.击败曹操后,孙权特地为他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鲁肃却恃功自大,认为迎接仪式不够显赫,希望孙权以帝王身份用安车软轮迎接他。
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分)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译文:
②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译文:
1.C
2.C
3.D
4.B
5.【断句与翻译】(9分)(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答“如将军不可也”也对。)[3分,每错、漏3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将军您迎接曹操,想要在哪里安身呢?[2分。全句大意1分, “安所归”1分。]②曹操听说孙权拿土地资助给刘备时,他正在写信,惊愕得连笔都掉到了地上。[4分。全句大意1分, “业”1分, “书”1分, “落笔于地”1分。]
【参考译文】
鲁肃字子敬,是临淮郡东城县人。家中富有钱财,生性乐善好施。周瑜任居巢县令时,带领几百人专程拜访鲁肃,并请求资助粮食。鲁肃家中有两大圆仓的米,各有三千斛,鲁肃便指着其中一仓米说送给周瑜,周瑜愈加知道鲁肃是个奇才,于是就结为亲密好友,结成像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的情谊。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派人前来任命他为东城县令。鲁肃看到袁术没有法纪制度,认为不值得与他共建大业,于是扶老携幼带领一百多个为人轻生重义、勇于急人之难的青年,往南到达居巢投奔了周瑜。这时孙策已去世,孙权还住在吴县,周瑜就向他推荐鲁肃,说鲁肃的才能可辅佐时政,孙权应当广泛寻求像鲁肃这样的人才,来成就功业,不要让他离开。孙权马上召见鲁肃,与他交谈后,便非常喜爱他。众宾客结束谈话后退出,鲁肃也告辞离去,孙权就单独叫鲁肃回来,合坐一席对饮,(鲁肃)说:“我私下推想,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被铲除。我替将军您谋划,只有尽取长江流域,并占为己有,然后称帝建号来谋取天下,这就是汉高帝一样的事业啊。”孙权更加敬重他。
适逢孙权得到曹操要东征的消息,就和众将领商议,众人都劝孙权投降曹操,而只有鲁肃没有说话。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的心意,握住他的手说:“您想说什么?”鲁肃回答说:“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要误害将军,不值得和他们谋议大事。现在只有像鲁肃我这样的人可以投降曹操,而将军您却不行。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投降曹操,曹操会把我送回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可能会做下曹从事那样的小官,乘坐牛车,随带吏卒,与士大夫们交游,逐级升迁还可能会做州郡的长官。如果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在哪里安身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众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主张,使我很失望;现在您阐明大计,正和我的心意相同,这是上天把您赐给我的啊。”
当时周瑜接受任务去了鄱阳,鲁肃劝孙权赶快追召周瑜返回。孙权随即任命周瑜掌管此事,让鲁肃做赞军校尉,帮助谋划策略。曹操大败撤退,鲁肃当即先返回吴郡,孙权隆重地邀请众位将领迎接鲁肃。鲁肃正要入殿拜见孙权,孙权却起身向他施礼,并对他说:“子敬,我为您挟鞍下马来迎接您,足以使您感到显赫荣耀了吧?”鲁肃快步赶上前说:“还不够。”众人听到这话,没有不感到惊愕的。大家就座后,鲁肃慢慢举起马鞭说道:“我希望将军您的威仪恩德遍于四海,统一九州,能够成就帝王大业,那时再用迎接贤士贵宾的软轮安车来征召我,这才算显赫荣耀呢。”孙权拍掌欢笑。后来刘备到吴京城会见孙权,请求统管荆州,只有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共同抵御曹操。曹操听说孙权拿土地资助给刘备时,他正在写信,惊愕得连笔都掉到了地上。
鲁肃死。孙权给他举办丧事,又亲自参加葬礼。孙权称帝,登上祭坛,回头对公卿大臣说:“从前鲁子敬曾说到我称帝这件事,他可以说是看明了天下的局势啊。”
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赤壁之战
司马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请为将军筹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选自《语文读本1》,有删改)
1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诣:拜访
B.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机:关键
C.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从:跟随
D.因拔刀斫前秦案 斫:砍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B.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C.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D.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明察形式,说话讲究艺术。他先用激将法激孙权,而后指出孙刘方面有实力,曹操方面有诸多不利因素,劝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
B.孙权手下的人物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态度不同,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一派是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主战派。
C.鲁肃面对众人之议却默然不语,是因为其早为自己做好了战后的打算——跟随曹操,一样能够享受高官厚禄,可见其高瞻远瞩,老谋深算。
D.周瑜主张抗击曹操,态度坚决。他劝说孙权坚定战胜曹操的决心,自己则有必胜的信心,果然在赤壁和曹操刚一交锋,就占据了上风。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3)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12.C
13.B
14.C
15.
(1)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多万将士,被别人控制,我的主意已经决定。【计分点:
“举” 1分、被动句式1分、“计” 1分、句意各1分】
(2)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回到哪里?(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计分点:“迎” 1分, “安” 1分,宾语前置1分】
(3)各位文武官员,有敢再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几案一样。【“诸”1分,“复”1分,“案”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从”:使 跟随,带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笃,该字应注意其一词多义。形容词释义①厚道,如《荀子·子道》“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②深厚。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③坚定。④病重。李密,《陈情表》“刘病日笃”。“ 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译为: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先抓名词“数雄、孤、孤与老贼、君”断句, “势不两立”应该放在一起;然后再回归原文检查正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鲁肃只是假设自己投降后曹操会授予其一官半职,可见其高瞻远瞩尚可,老谋深算不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5.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举”全、都;“受制于人”被动句式;“计”主意。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迎”投降,“安”哪里,“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第三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诸”各位,“复”再次,“案”几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