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传统文化热”标志性的事件是()。
A:北大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 B:“国学热在燕园悄悄兴起”的发表 C:“河殇现象”的出现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游侠般出现在文坛上,又像流星般在最光亮的时候消失在天际,生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死后是声名远扬,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B:日前,上海世博会成功开幕,各国的园馆都装饰、布置得美轮美奂,各具特色。前往参观游览的人排成长龙,静心等待。 C:4月28日9点,制造南平校__的凶手郑民生伏法。然而,就在郑民生被枪决不到6小时后——15时左右,广东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又发生校__。 D: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往往感动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他游侠般出现在文坛上,又像流星般在最光亮的时候消失在天际,生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死后是声名远扬,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B: 日前,上海世博会成功开幕,各国的园馆都装饰、布置得美轮美奂,各具特色。前往参观游览的人排成长龙,静心等待。 C: 4月28日9点,制造南平校__的凶手郑民生伏法。然而,就在郑民生被枪决不到6 小时后——15时左右,广东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又发生校__。 D: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往往感动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小波是一个符号
粱文道
公众视野里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王朔,一个王小波。王朔还活着,闹出过很多__,大家关注他很自然。但是王小波死了十多年,依旧有很多人在怀念他。看着那些怀念活动、纪念文章,难免困惑:谁是王小波?王小波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留下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他成了一个神话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呢?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和“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大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大家常说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选择当自由撰稿人,大家觉得这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早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依然存在,只是他这样的自由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正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你必须在市场上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维持生计,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种所谓“自由”或“不自由”的状态中呢?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都说王小波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好到能拿诺贝尔奖等。我认同王小波写的东西很好看,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名言的人里到底有多少真正看过他的作品。
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而他已经死去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或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思考她说的东西、做的事情是否另有道理?
王小波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如今我们重新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关怀跟现在的差别,那时关心的问题到今天有好多是我们依然要面对的。
(选自2010年第3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读者对王小波评价甚高,作者由于所处语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所以才会对王小波现象感到困惑,生发思考。
B.因为生活在香港,所以作者才能够以更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才能够有独到的发现。
C.作者认为王小波算得上是一个好作家,当然未达能拿诺贝尔奖的高度,对其价值判断准确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读其作品的多与少。
D.王小波虽然没走进21世纪,但他作品中关心的问题即使到现在仍有好多是我们要面对的,这是重读其作品的意义所在。
第二段说“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请对作者的“感觉”加以简要的概括。
从文中看,“王小波是一个符号”中的“符号”具体内涵是什么?
【小题1】D
【小题2】王小波的所谓启蒙实际上是受福柯和罗素影响的结果;王小波的所谓自由是作家的一种常态,且含有不自由的成分;王小波的作品虽好,但不能盲目拔高和神化。(每层2分)
【小题3】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独立思考;要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每层2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给力”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认同,原先是少数网友用语,后来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2014年是诗圣杜甫1 302周年诞辰。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图片中,杜甫时而肩扛机枪,时而脚踏摩托……这引发了网络热议和“集体围观”。对这一文化恶搞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创作要注意把握尺度,尊重传统文化 ④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是出现文化恶搞现象的重要原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上出现了“三俗”现象,即“庸俗、媚俗、低俗”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坚持文化选择的多样性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③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文化现象往往与经济发展相关。下列文化现象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是①唐代诗歌的繁盛 ② 宋代话本的出现③ 元代杂剧的形成④ 明清小说的出现( )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