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南关大捷之后,李鸿章说:“若此时与[法国]议[和],似兵费(赔款)可免,边界可商”,“与其兵联祸结,日久不解,待至中国饷源(军费)匮竭,兵心、民心动摇,或更生他变。似不若随机应变,早图收束之有裨益全局矣。”这段话表明李鸿章:()

A:阻挠中国军队追歼法军以卖国求荣 B:惧怕外敌和内乱而委曲求全 C:懦弱无知而不了解前线战局的发展 D:审时度势避免遭受更大损失

要行使好教育时机的选择权,就要把握形势因时施教,加强预判提前施教和()。

A:审时度势择机施教 B:审时度势因人施教 C:审时度势因材施教 D:审时度势因时施教

下列加点的成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美方代表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毫无诚意,每次涉及实质问题,他们总是虚与委蛇,顾左右而言他。 B:由于管理不善,现在的地摊文学颇有瓦釜雷鸣之势,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C:真不愧为世界冠军,博尔特一出马就轻松地拿下了北京奥运会110米栏头名,他铩羽而归,好不高兴。 D:21世纪的政治家必须具备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的素质,才能协调和处理好国内外事务。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宁老师针对班上学生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同学们都很满意。 B: 从一介书生到“晚清第一重臣”,其中有大动荡时代特有的风云际会,更有李鸿章本人的通权达变、审时度势。 C: 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 D: 他是主犯,如果与从犯判一样的刑,那就罚不当罪了。

下列加点的成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美方代表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毫无诚意,每次涉及实质问题,他们总是虚与委蛇,顾左右而言他。 B:由于管理不善,现在的地摊文学颇有瓦釜雷鸣之势,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C:真不愧为世界冠军,博尔特一出马就轻松地拿下了北京奥运会110米栏头名,他铩羽而归,好不高兴。 D:21世纪的政治家必须具备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的素质,才能协调和处理好国内外事务。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叶键英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新干线”打造成与“美国联合包裹快递”以及“美国联邦快递”等量齐观的国际品牌,为在美国打拼的华人争光。 B:从一介书生到“晚清第一重臣”,其中有大动荡时代特有的风云际会,更有李鸿章本人的通权达变、审时度势。 C:做人要正派,要品行端正,你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不道德的,古人不是也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D: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又与“2010”巧妙组合,两者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博览会的强烈愿望。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上海世博会异彩纷呈,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热情的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涌入世博园,入园人数屡创新高。 B:某大学副教授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行为有违交通法规,应将《背影》“请”出中学教材,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闪烁其词。 C:从一介书生到“晚清第一重臣”,其中有大动荡时代特有的风云际会,更有李鸿章本人的通权达变、审时度势。 D:近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__,引起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理性反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美方代表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毫无诚意,每次涉及实质问题,他们总是虚与委蛇,顾左右而言他。 B:由于管理不善,现在的地摊文学颇有瓦釜雷鸣之势,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C:真不愧为世界冠军,博尔特一出马就轻松地拿下了北京奥运会110米栏头名,他铩羽而归,好不高兴。 D:21世纪的政治家必须具备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的素质,才能协调和处理好国内外事务。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人夙仰鸿章威望,所至礼遇逾等,至称为东方毕士马克。与俄议新约,由俄使经总署订定,世传“中俄密约”。七月,回京复命。两宫召见,慰劳有加,命直__各国事务衙门。

——《清史稿·李鸿章》

材料二 在西方,李鸿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李鸿章为此自鸣得意,还在俾斯麦面前刻意提到这一点。在俾斯麦本人眼里,李鸿章不过是他会见过的诸多外国政要之一。……在回答完李鸿章三个问题后,他觉得礼节已到,就转过头去与德国驻清朝大使聊了起来,把李鸿章晾在一边。

——许述、孙文广《1896:李鸿章出洋》

材料三 李鸿章在德国的那些天,整个柏林为之兴奋。这个前直隶总督权力大得很,要为刚刚被日本人打败的中国军队配备武装。这可是千载难逢的一份大订单!……走在最前面的是法国和德国,一个手里拿着火药,另一个拿着最新型的装甲舰;跟在后面的是奥地利、俄罗斯和英国,提了一篮商品……

——边芹《忧愁是我们的记忆寻找李鸿章》

材料四 伦敦《中国报》嘲笑德国人完全是一厢情愿,“李中堂衔命使欧,其念念不忘者,惟在联络邦交”,(李鸿章)根本没有采购的打算……“味其言外,盖叮嘱德国人毋空费而叹失望也,吾实非开单购器而来,而德人不悟也”。

——李志波《李鸿章传》

(1)对比材料一、二,分析指出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有道理吗?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三中欧洲人为什么对李鸿章的来访充满期待?他们这种期待有没有依据?(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欧洲人期待的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6分)

【解析】第(1)题结合“东方俾斯麦”称号的取得及叙述语言即可说明二者的不同之处,说明其称号是否有道理时可从不同角度说明,言之有理即可;第(2)题,解答本题注意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洋务企业的创办过程中(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西方购置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包括武器军舰等;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对比分析即可判断其期待的结果;分析其原因时注意结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史实。

答案:(1)材料一对李鸿章访俄评价甚高,认为李鸿章因出访成功而获得“东方俾斯麦”称号;材料二认为李鸿章在出访前已经获得“东方俾斯麦”称号,且对访问过程的叙述比材料一平实。(4分)有道理,因为他们二人都曾是他们各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或者,没有道理。欧洲俾斯麦实现德国的统一,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李鸿章主政时期中国日衰,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欧洲人期待李鸿章的到来能够采购欧洲的商品和军工产品,主要是经济期待。有依据,清政府曾经在洋务运动期间从欧洲,尤其是从德国购置大量船炮。(6分)

(3)①欧洲人的经济期待落空了。②甲午战后清政府战败,政治经济残破;李鸿章的出访是慈禧、奕念他过去的功劳,以防止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为目的,不以发展经济军事为目的。③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和欧洲的发展水平差异大,并由此产生了对外交的不同认识。(6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