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世说新语》
叠彩山较早的摩崖是唐代元晦于844年题写的()。
A:、《叠彩山记》 B:、《四望山记》 C:、《访叠彩岩诗》 D:、《留题叠彩山》
宇航员在太空举目四望,看到的天空背景:
A:特别明亮; B:一片__; C:呈灰白色; D:呈蔚蓝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外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澳,研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穷:尽头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
D.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遁隐:躲避,隐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①觉而醒,起而归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①为之文以志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3.下列各组中全都表现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日与其徒上高山,人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⑥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以前所见的幽泉怪石并没有真正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作者在第一段中用“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短促紧凑的短句流露出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以往所游山水的贬低和否定。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译文: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
③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译文:
1—4、DBCC
5、①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恐惧不安。
②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③享用它没有人禁止,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共同享用的东西。
6.对下列划线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B: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洪亮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徒:他的徒弟 C:①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 ②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交会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子:尊称,您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速,引申为“洪亮”) ②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边,“天际”即天边) B: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奇特) C: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竟,简直)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要) D:①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砍伐)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B:到则披草而坐(分开)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满) 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天边)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 D:戍卒叫,函谷举(攻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迷惑)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⑥相与枕藉乎舟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②③④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20.开头两句写秋风富有匠心,请简要赏析。
21.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运用拟人手法,说去年黄菊盛开时秋风与作者分别,今年秋蝉鸣叫时又相聚,形象地表现了秋风与诗人朋友般的情意。
21.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意志和英气勃发的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20.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下面文言文语句。(6分)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分)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2分)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
(1)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2分)
(2)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2分)
(3)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猜测它的有无,能行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