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彰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 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 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注:意思对即可;“矜、伐、师、经营、卒、乃”这六个词翻译错一个,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矜、奋、私智、师、经营、亡、罪、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埋怨) 苟欲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报告申诉) B: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偶尔)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代词,指天空)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夸耀) D: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流传)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项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县不降服。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就拿着项王的头给鲁人看,鲁地父老这才投降。 B:自矜功伐,奋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他自己在战功方面很矜持,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C: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D: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荆轲虽说与酒徒交往,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 羽 非 有 尺 寸 乘 势 起 陇 亩 之 中 三 年 遂 将 五 诸 侯 灭 秦 分 裂 天 下 而 封 王 侯 政 由 羽 出 号 为 霸 王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小题1】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每两条“/”1分,共3分)
【小题1】他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法古人。(矜1分,师1分,句意1分)
略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第一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0.对以上文言语段,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B.、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C.、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D.、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第二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归有光《寒花葬志》
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抒发作者对生命脆弱,时光快逝,人生际遇不可捉摸的句子是: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
B.、文中叙写了寒花日常生活的两件小事:寒花拿走熟荸荠不给作者吃和寒花倚在小桌旁吃饭。
C.、在作者印象中寒花是个天真质朴、稚气调皮、活泼好动的女子。
D.、之所以深情怀念寒花,是因为她是从小就跟随夫人的丫鬟。
第三
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就用以指太子,这与中宫可以用来借指皇后是一样的道理。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神和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C.、古人重视礼仪,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平辈之间,相互称名,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D.、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之相邻的节气是立夏和芒种。
13.翻译下列句子。(每题5分,共10分)
(1)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0.B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项羽)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吸取古人的教训,以为所谓的霸王功业就是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这是天亡我,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11.D 既是纪念寒花,更为怀念亡妻。还有人认为,寒花实为归有光之妾,而且待之甚好,情分颇深。
12.C 应相互称字。
13.答:
(1)宋将军本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与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句意2分;“故”,本来,1分;“力”,坚决,1分;“所为”,能做的事,这里指本领,1分)
(2)那牛的骨节有间隙,可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句意2分;“以”,用,1分; “若”,好像,1分;“发于硎”,介后,“于硎发”,从磨刀石上,1分)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⑥寤:同“悟”。
23. 文中的四个□处,应依次填上的语气词是(2分)
A. 邪 矣 也 哉
B. 哉 也 矣 邪
C. 哉 矣 也 邪
D. 邪 也 矣 哉
24. 比较下列“之”、“而”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何兴之暴也 ②谓霸王之业 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④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5. 解释下列词语(4分,每词1分)
A. 陈涉首难 首难:
B. 然羽非有尺寸 尺寸:
C.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私智:
D.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经营:
26. 从句式角度,应选出的两个相同项的是(2分)( )和( )
A. (羽)乘势起陇亩之中
B. (羽)放逐义帝而自立
C. (羽)身死东城
D. (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27. “遂将五诸侯灭秦”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分)
28.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翻译正确的是 (2分)
29. 对这篇文章评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 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 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 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23.D
24.D。①何兴之暴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谓霸王之业(助词,的)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表承接关系)④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表递进关系)
25.A. 陈涉首难 首难:首先起义。B. 然羽非有尺寸尺寸:尺寸之地。C.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私智:自己的聪明D.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经营:筹划营谋
26. A和C A. (羽)乘势起陇亩之中(省略介词“于”)B. (羽)放逐义帝而自立(一般句式)C. (羽)身死东城(省略介词“于”)D. (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不自责”是“不责自”的倒装形式)
27. “遂将五诸侯灭秦”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终于率领五国诸侯的军队灭掉了秦王朝。(2分)
28.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翻译正确的是是天意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啊!(2分)
29. C
沈同(1)以其私问曰: “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2)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3),何为劝之哉?”
【注释】(1)沈同:齐大臣。(2)子哙:燕国国君,名哙,前 320—前 318 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厉行政治改革,并于前 318 年让位于相国子之,不久爆发内乱,齐国乘机攻占燕国,他与子之均被杀。此处所说“不得与人燕”,即指其让位之事而言。(3)以燕伐燕:朱熹《集注》云:“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燕伐燕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哙不得与人燕 与:给
B.或问曰 或:有的人
C.劝齐伐燕,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D.孰可以杀之 孰:为什么
2.以下各项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A.有购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齐国讨伐燕国的态度很明显: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去讨伐的。
B.在本文中,孟子认为,燕国能不能被讨伐,其衡估准则应该是和民众的利害、爱憎相一致的。
C.孟子认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的政措,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D.在最后一段中,孟子巧妙地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译文:
1.D
2.A
3.D
4、(1)假如有一位官员,你对他有好感,不向国君禀告就私自把你的俸禄爵位给他,这个人也不要国君的任命就私自从你手里接受,这样行吗,燕国的事与这有什么不同呢?
1.D 谁,哪一个
2.A 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 D无特殊句式
3.D是举例论证而不是道理论证
4、关键词:
士:官员 与之:给他 何以异于是:有什么不同呢
【译文】 沈同以他个人的身份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能把燕国交给他人,子之不能从子哙手里接受燕国。假如有一位官员,你对他有好感,不向国君禀告就私自把你的俸禄爵位给他,这个人也不要国君的任命就私自从你手里接受,这样行吗,燕国的事与这有什么不同呢?”
齐人去讨伐燕国。有人问孟子:“你劝说齐国讨伐燕国,有这件事吗?”孟子说:“没有。沈同问我:‘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他说:‘可以。’他就此去讨伐燕国了。他如果问:‘谁能讨伐燕国?’我就会回答他说:‘是天吏才能讨伐燕国。’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我说:‘这人可以处死吗?’我就会回答他说: ‘可以。’他如果问:‘谁能处死他?’我就会回答他说:‘是士师才能处死他。’现今以无异于燕的国家来讨伐燕国,我为什么去劝说它呢?”
补出下列文中空缺的部分。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国语·勾践灭吴》
3.吾不欲匹夫之勇也,_____________。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则有常刑。《国语·勾践灭吴》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伐
颛臾》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
氏将伐颛臾》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
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勾践灭吴》
3.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
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国语·勾践灭吴》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 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 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 ⑥寤:同“悟”。
7.下面四个句子哪两个句子句式相同 (3分)
(1) (羽)乘势起陇亩之中
(2) (羽)放逐义帝而自立
(3) (羽)身死东城
(4) (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A.(1) 和 (2) B.(1) 和 (3) C.(2) 和 (3) D.(1) 和 (4)
8.对文章的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9.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及 羽 背 关 怀 楚 放逐 义 帝 而 自 立 怨 王 侯叛 己 难 矣 自 矜 功 伐 奋其 私 智 而 不 师 古 谓 霸 王 之 业 欲 以 力 征 经 营 天 下 五 年 卒 亡 其 国 身 死 东 城 尚 不 觉 寤 而 不 自 责 过 矣。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
②吾知公长者。 译文: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文:
7.B (1) 和 (3) (1) 省略介词“于”; (2) 一般句式; (3) 省略介词“于”; (4) “不自责”是“不责自”的倒装形式。
8.C
9.断句翻译(10分)[26e45719877b583d.jpg]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4分)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 上天要我灭亡,我还渡江做什么?(给分点:之,何……为)
② 我知道您是个有德行受人尊敬的人。(给分点:公,长者)
③ 项王自己也受了十余处伤。(给分点:被,创)
参考译文:
项王的__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26e45719877b583d.jpg]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
……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仁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仁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小题1】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每两条“/”1分,共3分)
【小题2】他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法古人。(矜1分,师1分,句意1分)
【小题1】略
【小题2】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