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人之过也必文 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我以礼 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D:吾与点也 天与之,人与之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部分内容,根据要求答题(5分)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2.请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约: (1分) (2)造次: (1分)
13.请说说选段对仁者行仁提出怎样的要求? (3分)
12.约:穷困,困窘;(1分) 造次:紧急,仓促(1分)
13.仁者要安于仁道,坚定执着;仁者有正确的义利观,追求富贵必须凭正当的方式和手段,否者,宁受清贫。(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仁者安仁”指出仁者是安于仁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指出追求富贵必须凭正当的方式和手段;“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指出贫穷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的,就应安于贫穷。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1.对下列语句中重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背离)
天下归仁焉(称赞,赞美)
师襄子辟席再拜(第二次拜)
B.而谁以易之(改变)
尧舜其犹病诸(生病)
其蔽也绞(浇薄,不厚道)
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哪里)
舍瑟而作(起)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是)
吾与点也(参与)
C
【解析】
试题分析:A.“天下归仁焉”中的“归”是“归附”之意;B.“尧舜其犹病诸”中的“病”是“忧虑”;D.“吾与点也”中的“与”是“赞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莫不与也 与:亲附。 B:骄其妻妾 骄:骄傲。 C: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浇薄。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贫困。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叔孙武叔毁仲尼(毁:诽谤) ②当仁,不让于师(当:遇到) ③请事斯语矣(事:从事) ④加之以师旅(加:攻打) B:①多见其不知量也(多:多数) ②抑为之不厌(抑:不过)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 ④且知方也(方:方法) C:①舍瑟而作(作:站起来) 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易:变革) ③使子路反见之(见:引见) ④请问其目(目:条目) D:①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险) ②如会同(如:如同) ③小人之过也必文(文:掩饰) 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
1.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叔孙武叔毁仲尼(毁:诽谤) ②当仁,不让于师(当:遇到) ③请事斯语矣(事:从事) ④加之以师旅(加:攻打) B:①多见其不知量也(多:多数) ②抑为之不厌(抑:不过)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 ④且知方也(方:方法) C:①舍瑟而作(作:站起来) 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易:变革) ③使子路反见之(见:引见) ④请问其目(目:条目) D:①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险) ②如会同(如:如同) ③小人之过也必文(文:掩饰) 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
下列划线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 不可以久处约(节约) B: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骄其妻妾(很骄傲) C:多见其不知量也(很多) 今王鼓乐于此(如果) D:则民不偷(浇薄,不厚道) 岸外而臼中(高大)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A:因之以饥 (因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如果)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不过) 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贫困)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哪里)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途径) 多见其不知量也。 (只是)
1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行仁与环境的关系?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环境对人的德行修养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择“仁”而处,收到仁德者的熏陶,从而养成自己的仁德。无论是长期生活在穷困环境中还是长久地生活在安乐环境中,都要安心地实行仁德,不能矢其本心。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翻译: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②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六、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春秋后期的孔子,最为主张“仁”,于是他如此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其意为:人若不仁,怎样来对待礼呢?人若不仁,怎么来对待乐呢?诚然,仁,是重要的。没有仁,便没有礼;没有仁,便没有乐。孔子之所以能名扬天下,是因为他有一颗对万物众生的仁爱之心。唐太宗之所以能得“贞观之治”的千古美名,是因为他有一颗对百姓子民的仁爱之心。汉文帝之所以能成因“亲尝汤药”闻名的孝子,是因为他有一颗对母亲的仁爱之心。不同的荣耀背后总有不同的执着,不同的执着背后总闪烁着温暖人心的仁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60分)作文。
参考:
同学们可以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参考: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