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

A:子产强调以宽为主,孔丘则以猛为主 B: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 C:子产宽“少数”,猛“少数” D:孔丘宽“众人”,猛“众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是鲁孔丘与? B:小人之过也必文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D:举直错诸枉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君曰“告夫三子”者 ②往者不可谏 ③是鲁孔丘与 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判断及其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鲁孔丘与 与 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B.而易之 而 通“尔”,第二人称代词

C.其从辟人之士也 辟 通“僻”,乖戾

D.植其杖而芸 芸 通“耘”,耕耘

C


解析:

辟 通“避”,躲避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4—25题。(4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文字中两位隐士所说的话的言外之意。(2分)

答:               

     

25.结合“怃然”一词,说说这段文字中流露出孔子怎样的心态志向。(2分)

答:

24.长沮的话的言外之意: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桀溺的话的言外之意:现在世道动乱,政治__,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子路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25. “怃然”流露出孔子怅惘失意的心态。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却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

B.是鲁孔丘之徒与 徒:学生

C.耰而不辍 辍:停止

D.丘不与易也 易:交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子路问津焉 亦已焉哉

B.是鲁孔丘之徒与 恐年岁之不吾与

C.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子路行以告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翻译句子: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解析:

【小题1】易:改变

【小题2】C,都表转折(A、相当于“于之”/语气词   B、语气词/等待  D、把/连词,表目的)

【小题3】附:长沮、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孔子从旁边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驾车的那个人是谁?”子路回答道:“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道:“是。”长沮这时说:“他早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坏人坏事像滔滔的洪水一样泛滥,到处都是这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碎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道:“我们既然无法能和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3.“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1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3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__,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__,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⑴ ①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

       ②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

    (2)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解析:

参考译文: 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早知道渡口在那里了。”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随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们不同人打交道同谁打交道?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与(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小题1】BC

【小题2】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解析: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9-10题。(8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之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耦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0、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楚狂接舆有什么不同?(4分)

9、(1)以往的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2分;“谏”的意思占1分)

(2)鸟兽不可跟他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2分;“谁与”句式占1分)

10、孔子:明知世道不太平却敢于去改变,尤其是碰壁后已知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坚持为之奋斗。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学习。

长沮、桀溺以及楚狂接舆等:因世道太乱而隐居,属于避世之人。(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