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③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阴历正月十五。
1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触者必怒( )
②吏卒多被榜笞( )
③吏卒多被榜笞( )
④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12.翻译下面句子
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13.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个俗语是:
14.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11.
①违背,冒犯。
②遭受。(不能解释为被动词。)
③鞭打。
④全,全部。
12.差吏在街市上高挂告示牌,告示写道:“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榜,告示;揭,挂;依例,按惯例。以上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1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析】
试题分析:
1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触者必怒,前一句是“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忌讳某事,所以触者翻译为什么样的人。触“违背”的意思。“榜笞”是一种刑罚,所以被要翻译为“遭受”。 榜笞,从字形结构判断应为鞭打。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根据已有知识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便可判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有以下判断方法: (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2)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3)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4)利用字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根据这一点,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 (5)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6)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7)语境推断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此题主要运用语法推断法、联想迁移法和字形推断法。
12.翻译的时候,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应先找名词,此句的主语是“吏人”即小官吏。“书”意思是“写”,难点是“揭”可根据联想迁移法,根据“揭竿而起”翻译为“高举”。而“防火”在此处有特殊意义,可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为“放花灯”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二、翻译原则: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三、翻译策略——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留:凡古代的朝代、年号、国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度量衡单位等等专有名词或②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二)删:把可略的字、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三)换: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四)调: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时必须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五)补:有些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即补出省略内容。通常会在文中省去了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宾短语中的介词等。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文言翻译题都是按“点”给分,“点”一般是重要的字、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点”还指一些重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疑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翻译时不可忽略。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根据文中关键句“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此句的“放火”让人费解,按照平常意思去理解,不合逻辑。结合上下文可知“放火”实为“放灯”官吏的蛮横霸道,由此可见。 据此再概括本文的主旨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样带有诙谐味道的俗语。。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本题的要求是“用俗语概括主旨”。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每处0.5分)这句话的大意是: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宋人”“子罕”“曰”“尔”,以及句式结构“我以不贪为宝” “尔以玉为宝”。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此题主要根据名词和动词以及句式判断。
【参考译文】
田登做了州官,他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由于他名字的“登”,与“灯”谐音。他不许身边的人,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触犯了他这规矩的人,必定(让他)大怒。官吏、兵卒大多(因此)遭受鞭打。在这种情况下全州的老百姓,只好称“灯”为“火”。正值上元节放灯的日子,(官府)允许人们在州的辖区内游览赏玩。于是官吏就在发布于闹市的文书上写到:“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锦袋内掣出那管凤箫,李师师接来,口中轻轻吹动,端的是之声。 ②他的表情很细腻,可以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 ③人民以胜利的欢呼,对我们历史上这一的大事件,表示了他们的赞许。
A: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响遏行云 B:响遏行云 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C:穿云裂石 响遏行云 石破天惊 D:穿云裂石 石破天惊 响遏行云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 ,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② 三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 ,要有所区别。 ③ 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 。
A: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 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人们传递积极的期望,会使他们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平添烦恼,甚至使人 。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积极、耐心的理性评判会让经营风险更可控、商业周期更平顺;相反,凭空夸大负面消息、过分 悲观情绪,常常 ,适得其反。
A:自暴自弃、宣传、杞人忧天 B:畏葸不前、宣传、庸人自扰 C:自暴自弃、渲染、庸人自扰 D:畏葸不前、渲染、杞人忧天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曲,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B:遵照上级指示,我对上一年度的财政支出情况作了汇报,以上总结可能挂一漏万,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出。 C: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多起校__,引发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沉痛思考。 D:有些人生命的唯一目标就是拼命积累财富,他们像陀螺一样,蝇营狗苟,忘记了生活中还有别的值得追求的幸福。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大阉亦逡巡畏义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好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这个小县城 传布。 ②她先放轻脚步到房东屋里,和女房东嘟哝了一会,就故意 着到我房子里来。 ③王旭明撰文说,由于种种原因,汉语教学和学习的“滑坡”情况正在 加剧。
A:漫延 张扬 日益 B:蔓延 张扬 日益 C:蔓延 宣扬 日渐 D:漫延 宣扬 日渐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至从前神话、童话中的一些幻想故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B:文名不论大小,要靠诚实的劳动、艰苦的创作才能获得。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励志,更思进取。 C:掐丝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 D:融资融券是把双刃剑,涨时助涨,跌时助跌。你必须时时警惕,因为这把双刃剑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你的头上。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 ) 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 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5.下列对词类活用情况解说错误的一项( )
A:历职郎署 职,名词做动词用,任职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孑,名词做状语,像孑孓一样孤单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做动词用,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