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8.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望美人兮天一方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 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B:砯崖转石万壑雷 却坐促弦弦转急 C:使快弹数曲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D: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课内阅读(7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4.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1)趣舍万殊( ) (2)及其所之既倦( )
(3)向之所欣( ) (4)不能喻之于怀( )
15.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此题答在答题卡的C区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4.趣:趋向,取向。 之:往,到达。 向:过去,以前。 喻:明白。
15.本来知道把死与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解析】
14.
试题分析:理解实词的含义,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要在具体的语境下理解,联系整句话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 “固”译为本来,“一、齐” 译为等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判断下列句子翻译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有的把思想感情寄托在爱好的事物上,不受拘束,放纵游乐。( )
(2)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译:虽然人们的要求、舍弃不同,安静、急躁的性情各异,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自己所需要的暂时得到了,欢快地感到自我满足的时候,就曾经忘记了衰老即将到来。( )
⑴ √ ⑵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_______________,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______________。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_______________,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______________”,岂不痛哉!
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死生亦大矣。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
古诗文默写。(6分,毎空一分)
(1)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⑴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⑵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