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韩非子·有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朝济夕设版焉 夜缒 B:父母宗族,皆戮没 何辞 C:不如善遇之 击沛公于坐 D:公为我献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8.下列句中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 B:公为我献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C:不如善遇之 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大王为此计者 我为鱼肉,何辞为?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B:秦王恐其破壁,乃辞客就车 C:相如虽驽,畏廉将军哉 莫敢难,窦婴争之 D: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以吾两人在也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1)“内”通“纳”(2)“要”通“邀”(3)“倍”通“背”(4)“蚤”通“早”(5)“郤”通“隙”


解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

(2)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3)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

(1)(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 注:“听”“私”“诣”译错一个扣1分。    (2)我受主公(太祖)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 注:“生全”“王霸”“可以”“为之辞”中的“之”译错一个扣1分。   (3)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  注:“明”“利钝”“捐”译错一个扣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__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茍且、循默、奔竞。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洲,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淳熙八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往,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选自《宋史·__家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B. 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C. 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D. 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试,我国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

B. 陛辞,我国封建时代朝官离开朝廷,上殿向君王告别称为陛辞。

C.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门下设户部'礼部等六部。

D. 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__家聪慧过人,很有主见。他小时候书看—遍就能背诵,考了廷试第—名;不盲目从大家的意见,认为不衡量自己兵力而贸然进攻金朝,终会后悔。

B. __家忠于升上,公正无私。在任给事中的三年中,坚持上奏没有隐瞒;独自掌握政权时,即使是亲近外戚的权贵也没有一点照顾。

C. __家敢于劝谏,受人敬佩。当皇上问到政治如何收敛的题目时,__家劝皇上不要追求奇功;汤邦彦被贬后,人们更佩服__家为国家谋划的忠诚。

D. __家政绩卓著,深得皇恩。__家任福州知州时,政治卓著,由此得到皇上赐给的府第;生病时皇上随时慰问没有间断,逝世后,皇上为他流泪。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

(2)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

13.B

14.C

15.D

16.(1)尧把没有得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已经得到舜,本来应该很快乐。

(2)张说恼怒士夫不附和自己,阴谋诬陷他们,__家全力调解保护。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这段话是写__家劝谏的内容以及皇上的反应;“欲用”的主语是“陛下”,故应把“陛下”放在后面,排除AC两项;再分析固定句式“以……为……”,从句中来看,应是“以空言为惩”,排除D项。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中书省门下设户部'礼部等六部”有误,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__家任福州知州时,政治卓著,由此得到皇上赐给的府第”分析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可见并不是“任福州知州时”。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主要在最后一段,从文中来看,赐给府邸与“任福州知州时,政治卓著”并无直接的关联。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以为”,把……当作;既,已经;固,本来;宜,应该。第二句中,怒,以为怒;附,附和;中伤,诬陷;悉,全力;调护,调解保护。

参考译文:

__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自幼聪明敏捷超过一般人,书看一遍就能背诵。绍兴三十年,殿试为第一名,授任平江签判。当时金主完颜亮已死,大家都说可以乘机进攻,__家写信给陈俊卿,说:“敌人虽然逃走,但我们的兵力还不强,不衡量自己力量而行动,将要后悔。”陈俊卿回来告诉丞相陈康伯,感叹他有长远考虑。召任为秘书省正字,升迁为著作佐郎。

行郊祀礼时有雷震的异常现象,__家又逐条陈述六件事。迁为给事中,共三年,遇到不应该做的事,一定行惩戒,那么谏争的道路就阻塞了,希望能加以开启引导它。皇上欣然接受,因而命令__家逐条陈述风俗的弊病,__家判了四条,叫做欺瞒、苟且、循例不言、奔走争进。

八年,下诏必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授予__家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官职。一日,皇上对宰执说:“近来到德寿宫,太上皇帝保养得更好了,面色愉悦,朕退下来非常高兴。”__家上奏:“尧把浸有得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已经得到舜,本来应该很快乐。”虞允文奏:“唯有尧的寿命长过五帝是由于这个原因。”皇上说:“是的。”虞允文罢相以后,__家独自掌握政权,即使是亲近外戚的权贵也没有一点照顾,而外表很和悦。张说进入枢府,公众议论不同意,停止任命,不久再度任用。张说恼怒士夫不附和自己,阴谋诬陷他们,__家全力调解保护。

商议金国使者朝见时授受国书的仪式,当时想要发文书到金国以端正礼节,__家与别人意见不同,就请求离开京城,以现文殿大学士为建宁府知府。上朝辞行,皇上用政治如何收效的题目提问,__家劝皇上不要追求奇功。不久三省、密院终于发牒文到泗州,敌人不听,派一般的使者前,满朝文武都感到震惊。其后二年,汤邦彦因出使的罪名被贬,天下人更佩服__家为国家谋划的忠诚。

淳熙八年,起任为福州知州,在任上有政绩。赵雄上奏想要派他继续任原官,降旨仍为福州知州。召还授为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为右丞相,封仅国公。一个月后生病。十三年,命令领官宫观使兼侍读,赐给府第,随时慰问没有间断。十四年六月,逝世,享年六十岁。亲手书写了遗奏,皇上为他流泪,追赠少师,谥号文靖。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9分)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__,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侯之,大夫壅之 害:嫉妒,嫉害

B.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褒贬评定

C.遭变事而不知其 权:权变,权宜

D.夫君不君则 犯:触犯,侵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知言不用 上明三王

B.达王事而已矣 天下之大过予之

C.守经事不知其宜 被之空言不敢辞

D.为人臣不可以不知《春秋》 此四行,天下之大过也

1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无才无德之辈。

B.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否则)前面有谗言却听不到,后面有祸害却不知道。

C.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

D.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9.D

10.C 

11.B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意。A项可结合“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译为“嫉妒,嫉害”。B项“是非”后加宾语,所以活用作动词,译为“褒贬评定”。C项“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根据词语“权衡”可以推测,译为“权变,权宜”,是可以的。D项“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译为“干扰、冒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A项第一句“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中“之”助词,的。B项第一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第二句“以”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C项两个“而”表转折,但是、却。D项第一句“者”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第二句“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B项译文不准确,“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见”看见、发觉,所以“谗”应该译为“说谗言的人”,而且这两个句子句式是相对应的,所以“贼”与“谗”相对应,应该译为“奸臣”。因此正确的译文应为“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