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句中的典故出自《论语》的是()。
A: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B: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C: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D: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下列文句中所用典故与孔子有关的是:()。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C: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D: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3分)
A:绣闼 拮据 汗涔涔 碎琼乱玉 B:捧袂 莽沧 坳堂 涸辙之鲋 C:酒撰 晦朔 蓬蒿 逸兴遄飞 D:壶觞 干燥 缆绳 叨陪里对
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淹没无闻 敷衍塞责 B:杳无消息 专程谒见 打躬作揖 演绎归纳 C:不可思议 苦心孤诣 词不达意 深明大义 D:绿树成荫 绿草如茵 化学反应 反映情况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玷辱 讥诮 滑稽 高朋满坐 B:尴尬 捧袂 彭蠡 东隅已逝 C:桑梓 殒命 盘桓 日簿西山 D:媲美 饥谨 魁梧 箪食壶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不久。 B: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劝止、挽回。 C:披绣闼,俯雕甍 披:开。 D: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袂:衣襟。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赠送,动词) B: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 D: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下列各句中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译文:过些日子,(我将到父亲身边),一定要像孔鲤那样接受父亲的教诲;而今天我能谒见阎公(受到接待),高兴得如同登上龙门一样。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鼎铛和玉石在一起,金块和珠砾在一起,到处抛洒,在秦人看来,并不觉得(这些宝物)很可惜。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何况你我捕鱼砍柴在这江边和沙洲上,同鱼虾麋鹿做了朋友,驾着小小的一只船,举起葫芦相互斟酒。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快乐,却不理解游人的快乐;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理解太守是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帝乡不可期 期待 B:今兹捧袂 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C:腹犹果然 饱的样子 D: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改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7.本段中用典较多,且多为暗用,请说明所用典故,并概括这些典故的作用。
8.解释下列词语。
(1)请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弱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簪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晨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捧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各句中的“介”与“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中的“介”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B.(看介)这早晚了,还不见女学生进馆,却也娇养的紧。
C.介居二大国之间。
D.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上。
10.下列对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路请缨”与“有怀投笔”句,表达了只能羡慕他人的遗憾和空有报国之志的感慨。
B.“他日趋庭”与“今兹捧袂”句,写省父和拜见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C.“杨意不逢”句,借司马相如的典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钟期既遇”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说明自己今日得遇知音,今后得志有望。
D.本段述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和期望得遇知音的心情。
7.用了终军请缨,班超投笔从戎,宗悫长风破浪,谢安称赞谢玄,孟母三迁,孔鲤学诗礼,杨意荐司马相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曲折含蓄地表达了欲建功立业而无人引荐的苦衷。
8.(1)指投军报国 (2)指二十岁 (3)指投笔从军 (4)代指官职 (5)早晨和黄昏,代一天 (6)举起双袖作揖
9. A(例句与A.“介”都为“个”的意思。B.“介”是元杂剧术语,指“做一动作”;C.“介”为“居中,在中间”;D.“介”为“铠甲”。)
10.C(对“钟期既遇”的理解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