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译文: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B: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译文: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译文:樊将军因为贫穷而来归附我。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 ① 也是一般的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词人眼中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 ② 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 ③ 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 ④ 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词人眼光折射出来。 ⑤ 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热烈、喜人的场面。 ⑥ 词人要抒发的是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这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尽管 | 不管 | / | 还是 | 之所以 | 是因为 |
B: | 虽然 | 尽管 | 或是 | 或是 | 所以 | / |
C: | 虽然 | 无论 | 还是 | 或是 | / | 因为 |
D: | 固然 | 不论 | 或是 | / | 因为 | 因而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代劳动人民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善于区别事物的善恶, 通过口头语言和歌舞场景使之再现。 他们的诗歌创作 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 表现了他们质朴的艺术感受, 逐渐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特色。
A:又 因为 既 又 也 B:又 因而 不仅 而且 也 C:并且 因为 既 又 从而 D:并且 因而 不仅 而且 从而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电子服务设施的普及,方便了大多数人,提高了服务的现代化。 ① 一些老年人, ② 是不识字、不懂电脑、视力不便的人, ③ 难以充分享受这种便利, ④ 可能成了“不便”。 ⑤ 这个群体的数量不大,但他们 ⑥ 是最需关注的困难群体。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但 | 和 | 又 | 更 | 不管 | 往往 |
B: | 然而 | 或者 | 还 | 更 | 不管 | 常常 |
C: | 但 | 或者 | 还 | 甚至 | 尽管 | 往往 |
D: | 然而 | 和 | 又 | 甚至 | 尽管 | 常常 |
3.填入下列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 ②在这里,你可以 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③在语文学习中,课本被视为精确无误的典范,学生只有迷信的义务,却很少 。
A:寂静 品味 置疑 B:安静 品味 质疑 C:寂静 品尝 质疑 D:安静 品尝 置疑
3.填人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确实有很大的价值, 读书最大的危险, 我们读久了,安于读书,习于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叔本华说认为,前人留下来的书籍,好比他在一片沙岸上行走时留下来的足印。我们 从他这足印中看出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却不能知道他在道路上所看到的优美景物以及所发生的感想。我们 要了解这书籍,获得这书籍的益处, 要自己接着这书籍所指示的道路,亲自去行走一番。
A:然而 在于 虽然 尽管 还是 B:但是 因为 既然 如果 那么 C:但 就是 虽可以 果真 还是 D:但是 在于 甚至 不仅 而且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常把一些不经之谈当做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②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发生后,被老虎咬得浑身遍体鳞伤的女子的悲惨遭遇让人痛心,缺乏理性的网民暴露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更令人痛心。 ③几年前,少不更事的孙杨曾因误服禁药被禁赛,在里约奥运会上,澳大利亚的霍顿借此骂孙杨为“骗子”,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气愤。 ④新闻评论也好,学术文章也好,写作时都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要准确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⑤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⑥新规划的311国道将经过襄城县多个村庄,县政府要求有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认真做好沿途的土地征用和住宅拆迁工作。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9.下列加横线字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晋军函陵 ②既东封郑 ③箕踞以骂 ④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用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因人之力而敝之 C:丹不忍以己之私 D:邻之厚,君之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