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而作。
26.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
27.一、二两句诗中“纷纷”、“半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妙笔,请作简要说明。(4分)
28.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
26.借代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27.“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28.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解析】试题分析:
26.“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此处代音乐,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为具体代抽象。文中还考查了相关知识的延伸,让考生联想课文《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此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借代修辞的理解,又考查了名篇背诵,可谓一举两得。
27.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28.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飘渺。此两句为实写。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这里 将乐 曲 比为天上仙 乐 ,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后二句加以称赞。此两句为虚写,是诗人的丰富想象。全诗四句由实入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22.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25.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26.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7.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28.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新五代史》)
29.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三字经》)
22.凌万顷之茫然
2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4.别有幽愁暗恨生
25.朝菌不知晦朔
26.沙鸥翔集
27.清荣峻茂
28.祸患常积于忽微
29.断机杼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茫然”“知明”“幽愁”“晦朔”“翔集”“机杼”。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姓卢,名莫愁,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25.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5分)
26.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5. 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2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3分)(意思对即可)
26.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2分)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25.分析全诗可知三、四句复合题意要求,翻译这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新著雨”的海棠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海棠花蕾刚着雨珠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26.诗歌题目是《海棠》,第三联却没有从海棠着手而是从人物入手,写人们深深着迷于海棠,这是一种侧面衬托的手法,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之作,所咏之物海棠花素以娇美著称。首联写大地春回,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微风过处,洒下一阵阵雨点,海棠新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尘垢洗尽,花色格外光洁鲜妍。颔联写此时此刻,诗人惊讶地发觉,“新著雨”的海棠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海棠花蕾刚着雨珠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颈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尾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22.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23.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2.(1)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3)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每个角度1分;分析2分。)
23.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3分)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3分)
【解析】试题分析:
22.首先要回想一下,描写有哪些角度:时空角度、感官角度等。然后再看颔联的所写内容来判断:这两句主要是写景,景中有动景,有静景,这是动静角度;景中有声,这是视觉和听觉角度。实际上答案给出的色彩角度,也应是视听角度。
23.解答此题,要将注释和尾联放在一起来解读:诗的尾联内容上为因果,“春衣少妇空相寄”这是假设的果,妻子即便寄来的春装;“五月近城未著花”这是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有春花盛开,也即还没有春意。由此,也就表达了诗人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身居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绍圣三年,词人被贬徙郴州。本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当时寓居郴州旅舍。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21.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
⑶运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安乐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
(评分标准: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意合即可)
22.“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21.开头三句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是虚构之景,因为紧接着的两句写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诗的艺术技巧要从修辞、表达方式(间接抒情)、表达技巧三方面思考。
22.情感分析题,要能全面理解全诗多角度表达;表达时要结合具体诗句,不能架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正面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一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曾经勾引起多少游子的归思。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作者内心的悲苦绝望可想而知。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2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诗歌首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5分)
22.诗歌第二联写得非常精妙传神,请赏析。(6分)
21.“赏玩夜忘归”是因为春天的山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春山多胜事)(2分)。首联总领全诗,奠定了欣喜愉悦的感情基调,铺垫后面对所有“春山胜事”的描写。(3分)
22.第二联情景交融,(2分)诗中描写到诗人捧起澄澈的泉水,月影映照在手中的泉水里;摆弄山花,浓郁的花香溢满衣衫。(2分)景中含情,物我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与陶醉。(2分)
【解析】试题分析:
21.本题的质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关键语句,分析其原因。即诗人为何赏玩忘了回家。这前一句诗已经点明。因为春天的山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首联在诗中的作用,大多是总领全诗,奠定基调、交代背景等。
22.本题为古代诗歌鉴赏题。并且只是对第二联鉴赏。故要先确定鉴赏角度,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再分析其表现效果。分步作答。要注意的是赏析题要有语言上的连贯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骆谷晚望①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②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①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寂寂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骆谷,关中通汉中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②公子王孙,此处指代“宦游人。”
(1)简要分析“去国还家一望时”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这是一首缘景遣怀诗,请对本诗的景与情的关系进行赏析。(4分)
⑴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2分),由上句的写景转到后两句的抒情(1分);“去国还家”点出诗人失官还乡的写作背景(1分)
⑵ 本诗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对比反衬手法,以美景起句,以愁肠结景,倍增断肠之慨。(2分)借助眼前实景,强烈地抒发了失官还乡的愁苦之情(2分)。
临江仙 信州作
晁补之①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②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1晁补之:北宋词人。本词作于作者贬官监信州酒税时,词中的“江城”即信州。2幽禽:指杜鹃,又名子规。
1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写作者在信州时物质条件窘迫:无钱购房,只能在荒僻的野寺与僧人居住。
B.“松间”句从动态的角度描绘出一幅林间隐居图:每天采药、捣药,在竹间晾晒衣服。
C.“一个”三句从幽禽入手写自己的心境,“苦”“悲”二字直接表达了贬谪异乡的心态。
D.作者在末两句借用杜鹃的叫声,抒发自己思归的迫切心情,既新颖巧妙又含蓄生动。
12.“水穷”二句从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化用而来,试比较二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11.(3分)B
12.(4分)
答案示例:王维的诗句,首先是他在悠闲地“行”,悠闲地“看”,在不经意间走到了水的源头,又漫无目的地看着云起云散,自在之情不言而喻。而晁补之的词句,则是他刻意去“行”去“看”,作者想“行”却已到了水穷处,想“看”却只有云起云散,表达的是一种山穷水尽的困窘之感。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头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__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12、【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__矣。”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