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是()的作品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D:苏洵

栀子飘香,榴花明艳……在充满生机的初夏时节,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增添人文气息.学校将开展“书香满校园”的主题活动。

(1)请你为这一活动拟一条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面要求策划一个班级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紧扣班级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的文化长廊里有以下几位文化名人的雕像,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用一句简练的话对他作介绍。(不能只引用名人的原话)

孔 子 屈 原 李 白 苏 轼 曹雪芹 安徒生 高尔基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示例二:让花香伴随书香,让名家走进心灵。  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符合活动主题即可

(2)示例:活动主题:阅读名著,陶冶情操  活动目的:通过名著阅渎,培养文学素养,提高文化品味。    活动方式:①请作家到班上举办专题讲座  ②举行“我爱文学”的主题班会  ③举办”阅读名著”的手抄报比赛

(3)提示:能抓住名人特点,与名人生平事迹吻合,语言简练即可。

,西北望,射天狼。 (苏 轼《江城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

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 ①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②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 ③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④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A:王 维 蒲松龄 杜 牧 贾 谊 B:王昌龄 苏 轼 杜 牧 屈 原 C:王 维 苏 轼 杜 甫 贾 谊 D:王昌龄 蒲松龄 杜 甫 屈 原

17.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 6 处)(3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答案】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抓住语言标志法。此题可根据句末语气词“者”“也”“乎”和句首语气词“而、则”及人称代词“吾”等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轮辐盖轸,皆 有 职 乎 车 而 轼 独 若 无 所 为 者 虽 然 去 轼 则 吾 未 见 其 为 完 车 也 轼 乎 吾 惧 汝 之 不 外 饰 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北宋·苏洵《名二子说》)

19.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 ;苏辙,字 。(2分)

20.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轼”、“辙”,分别有什么用意?(2分)

【答案】

18.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评分建议】6分。画对1处得1分。画斜线超过6处者,先计算答对的处数,再减去多画的处数,然后计分,直到减至0分。

19.子瞻    子由(每空1分)

20.取名“轼”,希望他从车轼中懂得“外饰”,不要过于张扬、外露;取名“辙”,希望他像车辙一样“善处乎祸福之间”,平安、远祸。(每点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题时应注意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之”“也”“矣”“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另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往往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要引起注意。做题时还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熟练记忆文学家的字、号、朝代、作品等。

考点:识记文化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归纳要点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义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词义、句意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行归纳和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依据下列对联,依次判断所指的文学家正确的一项是 ①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②原道有宏文,南海波平能逐鳄;成仙也好义,蓝关雪拥度离尘。 ③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④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A:杜 甫 韩 愈 鲁 迅 范仲淹 B:苏 轼 韩 愈 巴 金 文天祥 C:杜 甫 欧阳修 巴 金 范仲淹 D:苏 轼 欧阳修 鲁 迅 文天祥

下列语句所指的文字家,依次是 ①文起八代之衰 ②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③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A:①欧阳修 ②荀 子 ③屈 原 ④苏 轼 B:①韩 愈 ②孔 子 ③贾 谊 ④白居易 C:①韩 愈 ②孔 子 ③屈 原 ④苏 轼 D:①欧阳修 ②荀 子 ③贾 谊 ④白居易

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②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 ③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④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A:王 维 蒲松龄 杜 牧 贾 谊 B:王昌龄 苏 轼 杜 牧 屈 原 C:王 维 苏 轼 杜 甫 贾 谊 D:王昌龄 蒲松龄 杜 甫 屈 原

北大教授__说:“鲁迅本质上是一位诗人。在他身上,既有着 的激越与孤傲,又有着 的沉郁与悲悯。”你认为空格处填上哪位诗人比较合适?

A:苏 轼 李清照 B:李 白 杜 甫 C:辛弃疾 高 适 D:辛弃疾 屈 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