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D:如高沙,常恐无辜

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义和其现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C: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D: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译文:正当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们一行人可以解除祸患。 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译文: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悼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C: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译文: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侥幸的了,然而侥幸地活下来又为了什么呢? D: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一个平民的死,对国家兴亡也是有重大作用的啊!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2)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3 )倘使放弃进攻郑国,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1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 纾:解除 ②使来者读之,予志焉 悲:同情 B:①赀财以送其行 敛:征收赋税 ②而又有剪发门 杜:闭、塞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③何况供百人乎?④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⑤不爱天下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⑦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⑧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⑨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A:①③⑧ B:②④⑥ C:①⑤⑦ D:③⑧⑨

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赤壁》) (2)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 (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5)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6)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促织》) (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 (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

A:(1)(2)(4)(5) B:(1)(3)(4)(8) C:(3)(4)(6)(7) D:(3)(4)(7)(8)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共15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1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革除 B.缙绅、大夫、士于左丞相府 萃:聚集

C.使辙交驰 会:适逢 D.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估计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归求救国之策 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B.资政殿学士行 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C.不幸吕师孟构恶前 以至永嘉

D.予自度不得脱,直前诟虏帅失信 于其身也耻师焉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天祥出使元营之际,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敌人兵临城下,而南宋方面却表现得束手无策。

B.文天祥刚到元营时,慷慨陈词,以自身的尊严捍卫了民族尊严,在外交上其实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C.文天祥作为使臣受到羞辱却隐忍以行,是因为他对自己身系整个国家命运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

D.所选文段叙述与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间以记叙,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留 二 日 维 扬 帅 下 逐 客 之 令 不 得 已 变 姓 名 诡 踪 迹 草 行 露 宿 日 与 北 骑 相 出 没 于 长 淮 间

2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各3分,共6分)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A(授予官职)

19.B(A.表承接;表转折B两个都是介词“凭借……身份”C在;到 D 就;却)

20.D(以抒情为主)

21. 

留  二  日/维  扬  帅  下  逐  客  之  令 / 不  得  已/  变  姓  名 / 诡  踪  迹 / 草  行 露  宿 / 日  与  北  骑  相  出  没  于  长  淮  间

22.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授予官职 B.缙绅、大夫、士于左丞相府 萃:会集

C.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数落 D.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国事遂不可收拾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夜以兵围所寓舍 于其身也,耻师焉

C.归求救国之策 余不得归矣

D.贾余庆献谄后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严重,元兵逼到都城临安城门,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文天祥矢志报国,不顾利害。

B.国难降临,文天祥想法有三:一是为国捐躯决心已定;二是打算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三是侦察敌情以决定救国对策。

C.文天祥出使元军后遭受扣押,忍受屈辱,被驱北上,理应自杀,但想到了以后的斗争,坚持活了下来。

D.文天祥想以言辞说动敌人,说明他既有忠君爱国之心,又对敌人有充分的估计。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2分)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分)

9.C

10.A

11.A

12.D

13.(1)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迫”“迁”各1分)

(2)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前”“诟”各1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C项“数”:列举。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A项“行为”在本篇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行”与“为”,“行”译为“行动”。“为”译为“是”。在现代汉语中“行为”是一个词,谓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A项两句中“以”译为“用、凭”。B项第一句中“则”译为“就”,表承接;第二句中“则”译为“却”,表转折。C项第一句中“而”表承接;第二句“而”表转折。D项第一句“于”译为“在”,介词;第二句“于”表被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这类题目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移、曲解词义等等。可以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的意思与原文进行比较。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D项“对敌人有充分的估计”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本题翻译的两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注意得分点:(1)“迫”译为“逼近”。“迁”译为“转移”。(2)“前”名词作状语,译为“上前”。“诟”痛骂。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文言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元军方请我方主持国事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走一趟是可以解除国家祸患的。 B: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C: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是灭亡了的秦朝的延续罢了,我私下认为大王不会取得成功的! D: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大家)全力向西进军,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