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严密监视和精确控制下,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于5日18时14分顺利取得了在4×8公里椭圆轨道上环绕飞船轨道舱飞行的目标。

B.目前,蒙牛、伊利等奶制品商家都在各大京城超市贴出公告,宣称目前所销售的液态奶已通过严格检验,市民可放心饮用。

C.关于各式各样烂尾楼形成的原因,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一语中的:主要是预售款被挪作它用导致后续资金不足所造成的。

D.北京奥运村为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们提供了最周到的服务,饮食、娱乐等区域的精心布局和志愿者的微笑给各国运动员留下了最难忘的中国记忆。

D


解析:

(A搭配不当,“取得”应为“实现”。B语序不当,“各大”应放在“超市”前。C句式杂糅,应删掉“所造成的”)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践行 绵里藏针 了以__ 识时务者为俊杰

B.博弈 敷衍迁就 劳民伤财 多行不义必自毙

C.诽闻 令人心仪 面黄饥瘦 画虎不成反类狗

D.斩获 了无声趣 前倨后恭 解铃还须系铃人

B


解析:

(A聊以__  C绯闻、面黄肌瘦  D了无生趣)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蝇营苟狗 桃园结义 故态复萌 望其项背

B.终南捷径 沧海一粟 初出茅庐 开源截流

C.作壁上观 食不果腹 诛连九族 耳根清净

D.关系谐调 形迹可疑 民生凋敝 四季常青

D


解析:

( A.蝇营狗苟    B.水木清华   C.株连九族 )

在学校的管理中,有时候一声适时的提示,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给人送来浓浓的暖意,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学校现在开展校园广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在起床、晨读、午餐、放学等时段,用富有学生特色的话语,配上动听的音乐播放,让校园时时充满关爱和温情。请任选两个时段各拟一句温馨提示语。注意亲切生动,符合时段特点和校园环境氛围。(5分)

起床 晨读 午餐 放学

答案示例:  起床:度过了漆黑的夜晚,迎来了又一个美丽的早晨,同学们快快起床吧,让我们伴着初升的阳光,展开笑颜迎接新的一天!

    晨读:阳光、清风,鸟语、花香,早晨的风光是美丽的,早晨的记忆是清新的,同学们,捧起书本读书吧,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午餐:同学们,就餐时间到了,饥肠辘辘的你一定焦急难耐。请礼让小同学,珍惜盘中餐,以美好的心情享用那可口的饭菜吧!

    放学: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让我们带上老师的叮咛,伴着同学的祝福,想着父母的期盼,踏上熟悉的回家之路吧!注意安全,一路顺风……

(符合时段特点和校园氛围1分,语言得体2分。语言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答出一题得2分,两题得5分。)

(原创题)

要从10名女生和5名男生中选出6名学生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学习,如果按性别依比例分层随机抽样,则组成此课外兴趣小组的概率为 ( )

A. B. C. D.

A


解析:

从15人中抽出6个人,所有的情况为[c0e3493b9fe4553f.gif],而题意要求男女的比列是2:1,说明男生4人,女生2人,那么就是[f03b9f12da81b6b0.gif],由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可得为答案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销账 辐射 皇天后土 莺歌燕舞

B.隔漠 遐想 纷至沓来 统筹兼顾

C.涅槃 耽误 眉清目秀 曲指可数

D.耗费 坐落 洗耳躬听 沸反盈天

A


解析:

(B项,漠—膜;C项,曲—屈;D项,躬—恭)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一项是( )

A.哽咽 田埂 绠短汲深 便宜行事 B.鞭笞 懈怠 甘之如饴 贻害无穷

C.寒伧 创伤 踉踉跄跄 怆然泪下. D.茁壮 笨拙 罢黜百家 相形见绌

C


解析:

(A哽咽  田埂  绠短汲深 gěng  B甘之如饴  贻害无穷 yí  D罢黜百家  相形见绌 chù)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长歌行》鉴赏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本诗结构上可以分为两层,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


解析: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前八句侧重写景: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后两句有物到人,转入议论: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由此可见,本诗结构上可以分为两层。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3题。

大 美 之 美

阿 敏

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精彩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水因山而生,山为水而存。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教科书上说,它由冰川堰塞和包括岗巴拉在内的山上的雪水汇聚而成。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也是冰冷的。来到它的跟前,我发现绿宝石般的颜色变成了湛蓝,露出了海的韵味。它要容纳那么多的膜拜、那么多的礼赞,同时又要在膜拜、礼赞中满足人们心愿上的索取,自然有海一样的情怀。

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绝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是的,这样的地方若非神灵栖居之处哪里还是呢?  

  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只好来个“意”浴,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选自《人民日报》 2006年11月28日 第15版 , 编者有改动)

16.请以山峰为例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4分)

答:

17.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主要有什么作用,请分点概括。(5分)

答:

18.从审美的角度看,文章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的?请分点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答:

【小题1】(4分)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大跨度、大视角的大气,显出阳刚与雄浑的自然和谐之美,而近观则只有干燥的土壤和碎石,既无情致,也无美感。(答远观之美的得2分,答出近观之不美的得2分,共4分。)

【小题2】(4分)(1)从文意上说,承接上文,因为不忍濯足,所以意浴,体会“澡雪精神”,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心灵洗涤;

(2)从目的上说,写西藏山水,要表达的是对自己的影响,写作角度由山水转向自身,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3)从结构上说,升华主旨。在大美面前,个人不可亵玩,只能让人用雪水洗涤世俗污秽,使得灵魂完美。

(大致意思对即可,任意答对两点给4分。)

【小题3】(7分)(1)美是有层次的,西藏的山是岑寂肃穆的,充满阳刚与雄浑,原始与宏阔,简洁与刚健,无疆无界,西藏的水清澈湛蓝,端庄圣洁,海一样的情怀,熠熠生辉,与山一起构成恢弘的大画面,两者相依相融,显出一种自然和谐崇高庄严的美。(只答出西藏的山水有别于别处的湖光山色,有一种独特的美,可得2分;若加上独特美的特点概括,则可给3分。)

(2)西藏的山水还融入了人类的精神,比如“阳刚、雄浑、端庄、圣洁”,这都是自然在人类面前显出的崇高、神圣和伟大,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感,可以净化人的精神、灵魂,这也是本文提示的山水审美的主要价值之一,所以是“大美之美”。(写出前1点得3分,写出后1点得3分,两点都答得较完整的可得7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南方周末》编辑部

①5月24日.____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__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__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②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③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④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⑤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⑥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__自身的变革。__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⑦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__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__的信任,民众与__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__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__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____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⑧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⑨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量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__的前面,让开放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⑩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民众和__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放大天灾的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__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6.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4分)

17.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18.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④、⑤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1】(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4分)

【小题2】(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1分)(2)汶川震痛后,更开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2分)(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2分)

【小题3】运用反复,例“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是史无前例的(3分);运用排比,如“趟开了……,趟开…….趟开……”,增强说理的气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3分)。(答对一种修辞手法1分,举例1分,说出表达效果1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