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项为阴虚发热证的特点

A: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热势或高或低 B:时冷时热,汗出恶风 C: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患者的情绪好坏而起伏 D: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发热,或骨蒸颧红

男性,62岁,2个月前午睡醒来突然发现双下肢完全瘫痪,双乳头线以下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触觉正常,排尿排便不能、1个月来渐有好转、检查:双上肢正常、双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双T5以下痛觉和温度觉减退,精细触觉、位置觉和震动觉正常、病变最可能位于()

A:脊髓后动脉 B:脊髓前动脉 C:大脑前动脉 D:脊髓T5灰质前连合 E:脊髓T5横贯性病变

在餐桌上,不准吸烟、为别人夹菜、劝酒、整理服饰,但可以让菜,祝酒。()

如何拒绝他人的劝酒?

( )可预防婴幼儿习惯性阴部摩擦。

A:躺在床上玩耍 B:上床就睡,睡醒就起 C:用强劲的水流冲洗外阴 D:用力擦外生殖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

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起,起而归。(睡醒) 六艺经传皆习之。(通晓) B:是故贵无贱。(无论) 师焉,或不焉。(或者) C:然后知吾之未始游。(先前) 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经) D:故为之文以。(记) 学不可以。(停止)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意趣。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异:奇异。

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此指“观赏”。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觉而起,起而归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以前所见的幽泉怪石并没有真正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此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作者在第一段中用“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归,起而归”短促紧凑的短句流露出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以往所游山水的贬低和否定。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A“趣”,同“趋”,往,赴。B异,以……为异。D际,动词,交会。)

【小题2】C(C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其,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它的。B而,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D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音节助词,不译)

【小题3】C(“贬低和否定”表述不当)

附:文言文译文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5分)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分)

(2)、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3分)


解析:

5.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现代诗人。《相信未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__结束后一代青年直面现实、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念,它在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B:郁达夫热爱江南,在《江南的冬景》中,江南的杂木树林、白雨乌篷都是美的。文中清新舒缓的语言,和作者钟爱的清朗悠闲的江南冬景相得益彰。 C:《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一段中,作者用“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样短促紧凑的句子表现自己在永州丰富而充满乐趣的闲暇时光。 D:《赤壁赋》中写到的“壬戌之秋”,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