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航空公司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后,飞机的油耗不仅大大减少了,而且飞行速度也有所提高。

B.汇仁公司克服了中药服用、吸收难的问题,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了深受患者欢迎的中药丸。

C.2004年雅典奥运会异彩纷呈,新人辈出,许多运动员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前所未有的新记录。

D.现在的医学理论着实让人震惊:不仅可以给患不治之症的人移植胎儿细胞,不久的将来,胚胎移植还能创造奇迹——医治帕金森综合症、中风、糖尿病等疑难病症。

D


解析:

(A项“不仅”应置于“油耗”之前,再删去“的”;B项“克服”与“问题”搭配不当;C项“前所未有”与“新记录”重复。)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①与其他学科相比,美学更需回归于生活世界来加以重构,这是由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学科本性所决定的。这种美学新构的现实性要求还在于: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审美泛化的质变,这包涵着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实际上,我们在面对艺术时,一定意义上就是面对生活美学的,而在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一定意义上也是依据于艺术的。这就是说,生活美学既认定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又认为美具有非日常生活的另一面,尽管它们在摒弃主客两分思维模式方面是如出一辙的。

②追溯本源,在中国本土的丰富思想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家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他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③从“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解读儒学,似乎更能回到原初的语境来言说问题,儒家美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生活践履中的“礼”与生活常情的中“情”,以及二者的统一。从来源上说,这种基本规定一方面直接来自中国古人自身的本性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来说,情更是与“巫史传统”息息相关的,或者说情是间接来自于这种独特传统的。在原始儒家时代,礼乐相济无疑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理念,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被转化为礼与情的合一,而乐对于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进而可以看到,对于作为感性学的儒家美学而言,情较之礼才是更为根本的,或者说,儒家美学最终就是以情为本的。所以,从生活美学与“情之本体”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儒家美学的基本定位问题,无疑是一种新的美学思路。

④在孔子本人那里,这种情的实现更多是在诗与乐当中完成的。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表明不仅诗之“兴”是达于礼的前导,而且礼与仁最高要在乐中得以完成和完善,诗与乐将礼前后合围在中心,孔子正是意识到了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由此可见,从孔子时代开始的以情为本的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这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A.我们面对艺术时,一定意义上就是面对生活美学;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也是依据于艺术,生活与美学,虽主客两分思想模式不同,其实如出一辙。

B.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批评,关系密切,内在融通没有隔膜。

C.中国古典美学家能在适当地方将体悟到的生活本身的美感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使自己的人生成为一种“有情的人生”。

D.儒家美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生活践履中的“礼”与生活常情中的“情”及其统一,“情”与“礼”进行比较,“礼”是更为根本的。

F.、从儒家美学的发展来看,以情为本的美学从孔子时代开始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活美学”这一概念的范畴与内涵的一项是(3分)( )

A.生活艺术化 B.艺术生活化

C.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 D.人们的日常生活

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概括“儒家美学”的阶段性特点。(4分)

答:

从全文看,作者对“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提出了哪些想法?(4分)

答:

【小题1】AD

【小题2】D

【小题3】①在原始儒家时代,礼乐相济是其主导理念(2分)。②随着乐的衰微,礼乐相济被转化为礼与情合一(1分),“情”为根本(1分)。

【小题4】①回归于生活世界加以重构,将美学作为“感性学”学科来对待。②发扬中国本土的丰富思想中“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③从生活美学与“情之本体”的角度来重新定位(或者以建立“情”为本的生活美学)。(答出1点得2分,2点3分,3点满分,共4分)


解析:

【小题1】A、D(A项中,应为“它们在摒弃主客两分思维模式方面是如出一辙的”。D项,应为“情”与“礼”进行比较,“情”是更为根本的。见第3段尾)

【小题2】D、(原文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是生活实际,不属于“生活美学”的范畴)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挑山的男人

①他原本身体健康,有个美满家。在他40岁那年,妻子忽然得了重病,尽管他竭尽全力四处举债,仍没能把妻子留住。家徒四壁,欠下一身的债,两个孩子还得上学,连债主进了他家的门,都不忍心开口。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还上。

②他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去外面打工。他去好几个矿山背过矿,工钱本来就少得可怜,还常常被拖欠克扣。他又去了河南,在一个小煤矿井下挖煤,才干了两个月,出事了,他的左臂被缆车砸断了,只能无奈截肢。出院后,矿主叫他赶紧走人。少了一条胳膊,他连农活都干不了。他第一次给人跪下,哀求矿主让他留下,说家里两个孩子还指望我的钱交学费,求您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哪怕看门扫地也行。矿主只好给了他4000元钱,打发他回家。他把钱小心地分成两半,一半缝在内裤里,另一半装在包里,然后回家,没想到那个包还是给小偷划了。

③好好的人出去,回来却少了一条胳膊,一家人抱头痛哭。那条胳膊换来的2000元钱,他拿去还了债。乡亲们同情他,劝他出去乞讨,他说不行,我已经丢了一条胳膊,不能再出去丢人。

④他独自去了上海。晚上,他就睡在立交桥下,白天也不敢出去乱逛,怕被抓住收容遣送。他胆战心惊,起早贪黑到建筑工地上寻活,可人家总有理由拒绝他。万般无奈,他壮着胆子去了一次残联,残联的人瞟了他一眼,就摇头说你走吧。快一个月了,他依然流落街头,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正是盛夏酷暑,他却浑身冰凉,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竟那样陌生,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总是受到伤害。他想到了死,爬上了高高的立交桥,一阵风把他吹醒,想起孩子,想起了家,他骂自己蠢,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⑤第二天,他遇到一个老乡。老乡说,咱去华山做挑夫,只要肯卖力气,拿钱实在,还自由。他二话没说,跟着老乡去了华山。第一次踏上华山险道,他背了50斤货物,才走了一小半路已经两腿灌铅,喘不过气来。他想歇不敢歇,想退无路可退,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一脚踏空就要粉身碎骨。他只能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爬,天黑时才到山顶。

⑥半夜下了山,领到15元报酬,他想,这钱根本不是人赚的,明天赶早回去吧。可是一觉醒来,他又登上了陡峭的山路。从此,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带上馒头和自来水就去领货。挑夫的报酬是按重量计算的,并且根据路途远近、险峻程度有所区别,上北峰要走四个小时,每斤货物的运费是三毛钱;南峰是华山之巅,路途遥远险峻,要走七个小时,每斤四毛钱。只有劳动力价格低于缆车的运输成本,挑夫才有市场,他们根本没有谈价钱的资本。为了多赚点钱,他肩上的重量从50斤渐渐加到了100斤,这几乎是挑战极限。

⑦无法想象,他究竟要流多少汗才能换回一毛钱!可他从不认为赚得少,反而对华山充满了感激,他说是华山帮他还清了债,还供了他的两个孩子上学,让他找回了男人的尊严。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暑假来华山看父亲。儿子问他,山路那么高那么陡,你怎么上去的?他笑了,说一步一步往上走,不就上去了吗?儿子执意要体验一下父亲的工作,他说不行,儿子说,我年轻力壮,你能上我就能上。到底拗不过儿子,次日一早,他拿了一个20斤的西瓜,让儿子背着上华山北峰,这条道近且没有南峰那样险峻。四个小时的路程,儿子却走了一整天,天黑时才到北峰,看见父亲,儿子眼泪刷地就下来了,说:“爸,以后您少背点,要吃好点…… ”

⑧说到这,他忽然哭了。顿了顿,他又自嘲地说,一个大男人哭得跟娘们似的,让你见笑了———哦,我得赶路了。说着他又背起了煤气罐,一只手紧紧抓住铁链,弯腰驼背,像一张拉满的弓,艰难地往上爬……

第①段中“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还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简析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试概括文中“他”的性格特征,并举例说明。(6分)

探究:文中刻画了一个华山独臂挑夫的形象,为什么以“挑山的男人”为题?(8分)

【小题1】①这几句话表现出他是一位说话算话、讲诚信、有高度责任心的男人。(3分)②同时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与表现人物埋下伏笔,使行文前后照应。(2分)

【小题2】①这里是文章的尾声,通过“又背起“手紧紧抓住”艰难往上爬的形象描写和“腰背像一张拉满的弓”的比喻,进一步表现了这位挑山的男人为家庭尽责而敢于直面生活的艰辛,勇于同厄运抗争的不屈精神。(4分)②末尾省略号的使用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2分)

【小题3】①他勤劳,讲信用,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心,有坚强的生活信念。如他拼命挣钱还债。

②他敢于直面生活的艰辛,有勇于同厄运抗争而维护男人尊严的倔强性格。如他拒绝乞讨,挑战极限,做华山挑夫。(举例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4】①男人意味着一种责任,文中的他非常重视男人的尊严,无论是对待病妻,还是对待债主,还是对待孩子,他都是一位有责任心的男人。(4分)②“挑山”说明他身上担子的沉重。也表现了他不屈与坚强的精神。这个山一般的汉子,扛起的是一个男人的责任,一个父亲的尊严。(3分)③文章以“挑山的男人”为题,使人物形象更具典型意义。如果用“华山独臂挑夫”为题,则收不到这种效果。(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写完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蒋捷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到了这个阳台上,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第三段中说“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根据文意,这里的“精神境界”是指什么?(4分)

作者在文中对雨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试赏析其中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

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听雨时感到兴高采烈?(6分)

作者在文中说自己“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请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6分)

【小题1】要点:听雨时①无限喜悦,②浮想联翩,不能自已,③又青春洋溢的心境。(答出任两个要点即可。)

【小题2】要点:比喻生动描写雨声高低快慢等,形象传神;排比或整齐的句式富有节奏感。

【小题3】听雨给自己带来青春活力,也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前景和喜悦,给大地和生命带来希望。

【小题4】“雅”主要指作者熟悉古典诗词中关于雨的诗句,有文人雅趣。“俗”主要指作者对农民深厚的感情。相比较而言,作者更心忧农民生活的疾苦。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朱竞

1、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2、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3、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__”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4、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5、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6、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7、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8、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9、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选自《汉语的危机》,有改动)

12.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 )( )(6分)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E.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13.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的是( )(3分)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D.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1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4分)

15.文章结尾提到,全球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作者不惜列举数字和事实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5分)

12.BD

13.A.

14.①英语、拉丁文等外语的威胁;②许多作家对汉语不尊重,“西化”色彩浓重;③“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④网络向现实生活的渗透。(4分,答对一点得1分)

15.①与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形成对比,发人深思;②“汉语热”热遍全球,突击拯救汉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答对一点得2分,全对得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B项,全球“汉语热”升温与汉语危机没有直接的联系。D项,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不是汉语危机的体现。

13.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并非文中所提倡的。

14.无

15.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怀表,很老很老了 骆文

  一块怀表很老了。

  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是带着日月盈亏的刻度么……

  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钟表的师傅。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下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他打开表,拆了零件。我点烟吸着。给他一支,他急性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掸不得的。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号汽油中。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瓶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

  我把它收进口袋,回到家里。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了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字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一堆灰。他就留下了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

  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四周的木落,有些蕴藉深沉,然其飒飒之声不是唏嘘叹息,而是和我们蓝色星球搏斗的一种动力。

  这块薄薄的圆圆的金属,我揣着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录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还会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记:多几个安适的驿站好让我打尖……

  “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亲,像踏着骤起旋风似的马蹄,会不会这样惊醒我,促使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原载1990年3月号《散文》)

  *骆文(1915——2003),曾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__、湖北省作家协会__。

  18、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限30字以内)(4分)

  19、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4分)

  20、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6分)

【小题1】①惜时②敬业③勤奋④俭朴

【小题2】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②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引为“晨曦”之意)

【小题3】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直线:与以原点为圆心、以椭圆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相切.

(I)求椭圆的方程;

(II)设椭圆的左焦点为,右焦点,直线过点且垂直于椭圆的长轴,动直线垂直于点,线段垂直平分线交于点,求点的轨迹的方程;

(III)设轴交于点,不同的两点上,且满足的取值范围.

(Ⅰ)∵[9fd1dcfd0f102181.gif]  

∵直线[a4b96a8248e73dd4.gif]相切,

∴[bb9c5c68d8e9d76b.gif]   ∴[add0a1a0b16acaef.gif]    …………3分

∵椭圆C1的方程是  [c6acee16cdf68620.gif]   ………………6分

(Ⅱ)∵MP=MF2

∴动点M到定直线[6b145b6cb02059f7.gif]的距离等于它到定点F1(1,0)的距离,

∴动点M的轨迹是C为l1准线,F2为焦点的抛物线  ………………6分

∴点M的轨迹C2的方程为  [9ce6b5adda20f1f7.gif]  …………9分

(Ⅲ)Q(0,0),设[2891f03e3f5534f6.gif] 

∴[1f0476ae97d684a3.gif] 

∵[4d3605d952ad2cb3.gif]

∴[f133cce457d940b8.gif]

∵[cdb59855298702e8.gif],化简得

∴[191f8e4bd6030f37.gif]    ………………11分

∴[e7202be5cacb389e.gif]

当且仅当 [09923335fbb91653.gif]时等号成立   …………13分

∵[9a03eac3213a3aea.gif]

∴当[31c015a2664bf3a5.gif]的取值范围是[366c261979636ba8.gif]……14分



解析:

同答案

仿照下列句式,以“理想/幻想”或者“光荣/虚荣”为话题写一组句子,字数大体相同即可。(5分)

例:魅力/权力

魅力是一种软力量,权力是一种硬力量。魅力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权力像陡峭的冰山,让人心生敬畏。

答:

示例:(理想/幻想)理想是合理的设想,幻想是空洞的梦想。理想像海上的灯塔,让人明确方向;幻想像空中的楼阁,让人沉醉迷失。

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人们都说老鼠是猫的天敌,但有些养尊处优的猫,早已把抓老鼠的本领忘得一干二净了。

B.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发表了不少意见。

C.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成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D.我国约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可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B


解析:

(A项“老鼠是猫的天敌”改为“猫是老鼠的天敌”。C项“缩短一倍”不对,表降低、减少不能用倍数。D项成分赘余,删去“约近”或“左右”。)

对右图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的证据是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史实的能力,日本右翼势力在今天仍然极力否认侵华史实,拒不承认其侵略亚洲的史实,甚至篡改教科书,美化战争。那么对其最有力的驳斥证据就是南京大屠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