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一道加法时,小明把加数个位上的9看作了6,把十位上的3看作了8,结果和得115.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
解:错误的加数是86,正确的加数是39;
115﹣86=29;
29+39=68;
答:正确的得数是68.
故答案为:68.
已知:A.=
,B.是多项式,小明同学是个小马虎,在计算A.+B.时,误把B.+A.看作了
,结果得
,求B.+A.的值.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0分)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现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16.“传统的确是财富”,请结合选文文意,简要概括原因。(2分)
17.“与之相左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情况?(3分)
18.指出选文文末所用的论证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16.传统可供我们妥善利用,为我们顺利地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是财富。
17.运用传统而被传统吞没;防止传统而拒传统于千里之外。
18.
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视传统具有的惰性,为阻碍趋时的包袱。这是防止传统而拒传统于千里之外的错误公做法。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视传统具有的惰性,为他们心中的财富。这种人能运用传统而被传统吞没。
文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两种对传统的极端错误对比,突出了辩证对待传统的重要性。
【解析】
16.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和手法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也不忍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如果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人们思想、范围人们行动的本性,利于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将出现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之,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大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日日新,又日新。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驳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和虫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绝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__。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抽刀断水水更流,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止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节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9.下列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
A.我们既要能运用传统而不被其吞没,又要防止传统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B.传统既不是服装,也不是文物,所以追求时髦和唯古是尚都不正确。
C.传统式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谁也不可能把它丢掉。
D.传统总是随着人们共同的生活变化而更新,没有人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20.对文中加线的“两重属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个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又有文化传统。
B.传统既是宝贵的财富,又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C.传统是民族的沉重负荷,也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D.传统文化是丰富的遗产,文化传统是宝贵的财富。
19.A
20.B
【解析】
19.
试题分析:BCD均不全面。B项信息在第四段,C项信息在第五段,D项信息在第六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把短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理解。第一段谈了传统是富贵的财富,第二段谈了传统有时是社会前进的包袱,第三段开头,作者说“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由此可判断出答案应该选B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
A:发展和继承 B:传统文化是包袱 C: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D:抛弃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全部继承 B:抛弃传统文化 C:传统文化是包袱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某市为了弘扬孝道,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其中有“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埋儿奉母”,讲的是汉代人郭正为节省粮食供奉母亲,决定埋掉儿子。很多网友大呼接受不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新时代的孝文化应该摒弃传统孝道而从头开始 ②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孝道是时代的包袱 ③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 ④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传统文化是财富,对传统文化要全部继承
B:传统文化是包袱,对传统文化要全部抛弃
C: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D:传统文化束缚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对于“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这一问题,某班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观点,你认为错误的是( ) ①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它是包袱,应该抛弃 ②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好好继承,全部吸收 ③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式下,传统文化会钳制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保守势力,是新时期发展的包袱 ④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正确态度是批判地继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重大事件,有学者做出评论:“无论”被看作是拯救者还是破坏者,它都必须被看作是那个时代绝对的创新。”下列表述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彻底修正 B: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放弃了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