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函数f(x)=的定义域.

定义域为(-1,0)


解析:

由[ed0dde25b1f32707.gif]

∴-1<x<0.

∴函数f(x)= [dccb7e9e6b9b2ee6.gif]的定义域为(-1,0).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觉解∕嗅觉 朝暾∕锦墩 光风霁月∕其甘如荠

B. 伉俪∕炕干 伫立∕贮藏 溘然长逝∕嗑瓜子儿

C. 挑剔∕轻佻 追溯∕塑料 惊魂甫定∕挺着胸脯

D. 纰缪∕谬传 福祉∕神祇 根深蒂固∕侧耳谛听

B. 


解析:

朝暾(tūn)锦墩(dūn);福祉(zhǐ) 神祇(qí);惊魂甫(fǔ)定   

挺着胸脯(pú)。

将充满NO2和O2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置于水中,充分反应后,保持气体压强不变,水进入至量简体积的一半处停止了,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积比是多少?

V(NO2):V(O2)= 2:3


解析:

NO2和O2的体积比不等于4:1,则需讨论 NO 2和O2分别过量时的两种情况。

    设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为x,则O2为(1一x)

 (1)假定原混合气体中V(NO2):V(O2)<4:l

4NO2+ O2+H2O=4HNO3

4    1

      x    x/4

  剩余的O2:(1-x)-x/4=1/2解得x=2/3

    V(NO2):V(O2)= 2:3

    (2)假定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积比>4:1

    4NO2    +  O 2    +H2 O = 4HNO3

    4          1

    4(1-x)   1-x

    暂时剩余NO2:1-5(1-x)=5x-4

    由反应式②3NO2+H2O=2HNO3+NO 可知最后余NO: (5x-4)/3

    由(5x-4)/3=1/2解得z=1.1(不合题意,舍去)

砷为第四周期族元素,根据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砷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砷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

B.As2O5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H3PO4

C.可以有—3、+3、+5等多种化合价

D.砷的还原性比磷弱

D


解析:

由N、P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规律可以推知,As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溽,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木,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节)

【注】①溽chún:江边。②抱关击拆: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败刺史府门 败:冲毁

B.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

C.及其循理以求道 循:遵照

D.独幸岁月之久 幸:侥幸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告于郡 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

B.①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②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

C.①辟听事堂之东为轩 ②为环诸之室而居之

D.①辟听事堂之东为轩 ②顾之,未尝不哑然失笑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作者不得志人生中的“超然”情怀的一组是( )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

③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④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⑥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辙初贬筠州处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悲愤之情。

B.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C.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D.身处逆境,对做官心灰意冷,作者寄望回归田园,潜心学习,求得精神之乐,以此终老故里,蕴含了对人生之乐的深情呼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译文: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译文:

(3)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然而负责管理盐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

(2)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

(3)那大概是通达的人的事情,不是一般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


解析:

【小题1】“幸”在文中应理解为“希望”。

【小题2】两句中的“为”都是动词,译为“修筑”、“建造”。A.于:①介词,译为“向”;②介词,介进宾语。B.以:①连词,表示目的的关系,“来,用来”;②介词,译为“用”。D.之:①助词,译为“的”;②代词,译为“它”或“东轩”。

【小题3】①是作者对上司的请求,希望有个栖身之所;④是颜渊的行为;⑤是循理求道之后的士人。

【小题4】“终能分享”不合文意。

参考译文:

我因罪被贬后,成为筠州盐酒专卖的收税官,还没到任,筠州连降暴雨,筠水暴涨,淹没了城南的街市,城北的堤岸,冲毁刺史官府的大门。盐酒税的官舍正好在江边,被洪水毁坏得更为严重。我到任后,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e03479961fdcf725.jpg]郡守怜悯我无处可归,便答应了。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才能够将倾斜的地方扶正,将倒塌缺损的地方补齐,又在办公厅常的东面开出了一小块地作为轩,种了两株衫树,一百棵竹子,作为宴请宾客和自己休闲的场所。然而负责管理盐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这样)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收取卖猪卖鱼人的税金,与做买卖的人们斤斤计较,尽职尽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倒下便睡,一觉醒来已大亮。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经过,看到它,常常暗自哑然发笑。

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曾暗地里奇怪,颜渊凭着一竹筒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 。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还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如此困窘贫穷自讨苦吃呢?等来到筠州,在柴米油盐的事务中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尽管想远离污浊的尘俗,摆脱琐事的羁绊,在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徜徉,却每每被琐事羁绊而脱不了身,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

唉,一个士大夫,当他尚不懂深刻人生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只要能够获取丰厚钱财生儿育女,以获取玉帛美女为满足,自认为很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探求人生的真谛,抛弃那些身外的浮华而收获的充实,做事从容自得,心胸宽广的,不以天地为大,生死不以为忧,更何况在此之下的事呢?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上的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这种快乐)即使是帝王也不能强过于他,大概一个人不是品德高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秽,追慕圣人贤者的高尚品德,我连别人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却想得到颜渊那样的快乐,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像孔子周游列国,处高位时做鲁国的司寇,居下位是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那大概是通达的人的事情,不是一般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

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这种如囚徒一般生活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到家乡,将我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房屋修缮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间,这之后就能追随得到颜渊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老体衰。但是连这一点也是不敢奢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人苏辙记

如图,曲线G.的方程为y2=20(y≥0).以原点为圆心,以t(t >0)为半径的圆分别与曲线G.和y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A.与点B.直线AB与x轴相交于点C.

(Ⅰ)求点A.的横坐标a与点C.的横坐标c的关系式;

(Ⅱ)设曲线G.上点D.的横坐标为a+2,求证:直线CD的斜率为定值.

[54e30c7607875fa0.gif],-1


解析:

[b63b4a00add37cb2.gif]解:(Ⅰ)由题意知,[a2b0ffe8ba298e36.gif].

因为[fa77dba77714e2d2.gif],所以[acd59ff489f19b99.gif].

由于[fc4a6a66fa3ee3f5.gif],故有[4c89baa4af85738b.gif]. (1)

由点[8bfb650eb26ee289.gif]的坐标知,

直线[e026f1ddc12bf33e.gif]的方程为[a71a1458d3b06746.gif].

又因点[fd765dff641a3416.gif]在直线[e026f1ddc12bf33e.gif]上,故有[eecd72c8c158d446.gif],

将(1)代入上式,得[c498a9beabd57bff.gif],

解得[54e30c7607875fa0.gif].

(Ⅱ)因为[6d1f6750f7c504c0.gif],所以直线[54c45e7e04f9a824.gif]的斜率为

[8809d166e6eadfc7.gif].

所以直线[54c45e7e04f9a824.gif]的斜率为定值.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这首诗的第二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是名句,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它的妙处在哪里呢?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1)第二句流露出诗人悠闲与留连山水之情(从“发船迟”可看出)。(2分)

(2)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作者不仅抓住最有特征的景物,而且写出新意。(或: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写边议,景中有意,意中有情)第三句“凫眠”是水乡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第四句写岸边老树,春深着花。这也是乡村常见之景,但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或:有双关的含意)。(4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歌常通过写所见所闻,抒写诗人的心情。请根据这首诗歌中诗人夜里所见之景,具体分析诗人抒发了怎样的诗情。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答案可以多种,示例如下:

  ①抒发了诗人思乡之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情。

  ②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凄凉心绪。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

  ③流露出诗人留恋童年生活的情状。儿童夜捉促织,勾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托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给分:感情2分,分析2分,手法1分。答对任何一种,均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今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病毒,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在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等;但体温一般超过38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经过各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__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3—6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为4—5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10—14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功率。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的预防“非典”的。

对未知的恐惧,莫过于人群对流行疾病的反应那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疾病流行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7.“非典”曾一度让中国人感到恐惧,下列不属于恐惧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它的传染力很强,三尺范围以内的人可以直接受到感染。

B.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

C.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的效果。

D.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隔离,而人们害怕隔离的孤单。

8.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B.“非典”发作时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D.“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

9.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B.与患者保持三尺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10.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B.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6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非典”患者在15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7.D

8、C

9、B

10、A


解析:

7.人们害怕隔离的孤单是错的。

8.“非典”是少痰,并非无痰;典型性肺炎有传染性。

9“非典”还可以间接传染。

10.“确诊”一词不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