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摒弃(bìng) 哽咽(yè) 熟稔于心(niàn) 纨绔子弟(kù) B:克扣(kē) 迄今(qì) 奖掖后进(yè) 同仇敌忾(kài) C:闷热(mēn) 膻味(xīng) 蚍蜉撼树(pí) 直言贾祸(gǔ) D:炽热(chì) 刍议(chú) 数九寒天(shǔ) 捕风捉影(bǔ)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进一步畅通政府信息发布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赣州市政府组建了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营造了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 B:5年来,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涌现出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王公庄画虎村、洛阳平乐牡丹画村等一批文化强县和文化特色村镇在全国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C: 献礼影片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必须打破政治说教的窠臼,在情节上丰富戏剧的感染力,在制作上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 D: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杰自阳翟徒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礼毕,扶风②谒请为议曹,衣冠慕之辐辏。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涉自以为前让南阳赙送,身得其名,而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乃大治起冢舍,用阁重门。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茂陵,居谓其道为京兆仟③。涉慕之,乃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仟,人不肯从,谓之原氏仟。费用皆印富人长者,然身衣服车马纟免肯,妻子内困。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撤④此!愿彻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⑤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日失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⑥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宾客多犯法,罪过数上闻。王莽数收系欲杀,辄复赦出之。涉惧,求为卿府掾史,欲以避客。涉欲上冢,不欲会宾客,密独与敌人期会。涉单车驱上茂陵投暮,入其里宅。因自匿不见人。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箭贯耳,诣廷门谢罪,于君威亦足矣。”尹公许之。涉此言谢,复服遣去。

(《汉书·原涉传》)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②扶风:疾风。③仟:同“阡”,田间南北向的通道。此处指墓前神道。④撤:通“歹食”“享”,享受。⑤饭含: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钱、米等物。⑥劳俫:劝勉。

比较下列两组词中加点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乘”字也相同。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乘”字不同。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乘”字相同。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乘”字也不同。

与“从宾客往至丧家”中“从”的用法、意义相同的项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B.小惠未彳扁 ,民弗从也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

A.专门把救济穷人、赶往人们着急的地方去当做自己的任务。

B.专门把救济穷人,替人们排忧解难当做自己一定要作的事。

C.专管救济穷,把替人们排忧解难当做自己一定要作的事。

D.专管救济穷人,赶往人们着争的地方做当作自己的任务。

宾客争问所当得

A.宾客们抢着问原涉应当买些什么东西

B.宾客们抢着问原涉自己应当得到什么东西

C.宾客们争论着,问原涉应当买些什么东西

D.宾客们争论着,问原涉自己应当得到什么东西

对原涉显名京师的原因分析得正确的两项是

A.原涉的祖父曾是有名的豪杰。

B.原涉的父亲是享有二千石俸禄的南阳太守。

C.大司徒史册推荐他,说他有处理繁难事务的才干。

D.原涉遵从传统,在庐冢守孝三年。

对原涉这个人有下列四种看法,你认为比较客观准确的是

A.原涉重传统,守孝道,是封建社会中一般民众的代表。

B.原涉重义轻生,解人急难,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们的美好品德。

C.原涉的身上既有某些美好的品德,又染有较重的游侠习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

D.原涉虽有某些好品德,但他是太守后,任侠使性,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纨绔子弟。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D

【小题】A


解析:

【小题】

 ①视,检查  ②管理  ③依仗  ④辆)

【小题】

 从,使动用法,使…从  A跟随  B听从  D向)

【小题】

“专”,专门:“赴人之急”意译为“替人们排忧解难”)

【小题】

“争”,抢着;“当得”,应当买)

【小题】

A、B是一般的情况介绍  C此在“显名”之后)16.C  (A不能算民众代表;B评价过高;D贬得太过)

参考译文

原涉字巨先.武帝时,祖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迁徙到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天下非常富裕,担任大的郡县的太守死在官位上,送丧的礼物都有一千万以上,妻子儿女一起接受,借此来营造一份家产.当时又很少有人守丧三年.等到原涉的父亲死后,原涉推辞并归还了南阳郡送的丧礼,并在父亲的坟墓旁造房子守了三年丧.因此在京城有很大的名声.守丧完毕,许多地方的人都请他去担任属官,追慕他的官宦子弟络绎不绝.大司徒史丹推举他能治理混乱的地方,让他担任谷口县令,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谷口县的百姓听到原涉的名声,他没有发什么号令,谷口就安定了.

   原涉自认为之前辞掉了南阳郡送的礼物,自己得到了名声,却让父亲的坟墓显得简陋,没有尽到孝道.于是大规模地修建坟墓,坟墓四周都做了通道并装了很多门.当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埋葬在茂陵,人们称他坟墓前的道路为京兆仟.原涉很羡慕,于是买地开道,树立标志称为南阳仟,当地人不肯接受,而是称为原氏仟.费用都是仰仗富人周济的,然而他自身的衣服车马刚刚装备好,妻子又拿去救济穷困人家了.专门拿赈济施舍穷人和解救别人的急难作为自己的要务.有人设宴请原涉,原涉刚到里弄的门,客人中有一个人说原涉所认识的一个朋友因为母亲病逝而呆在家里.原涉立即前往探候.家里人都在哭,原涉进去慰问,询问丧事的准备情况.这个人家里一无所有,原涉说:"只管打扫和沐浴更衣,等着我."回到宴会的主人那里,对宾客叹息说:"母亲死了不能埋葬,我怎么忍心享受这顿酒席.希望撤去酒席."宾客都争着问应该怎样做才行,原涉于是侧着身子坐着,削竹片子作为记事牌,详细地记下所需的衣服寿被棺材,甚至小到死者口中所含的物件,一一吩咐宾客准备.这些宾客分头购买,到日落时分全部准备齐了.原涉亲自检查完毕,对宴请的主人说:"希望能接受您的赏赐."已经一起喝完了酒吃完了饭,只有原涉一人没有吃饱,就载着棺材等物件,率领宾客前去办丧事的人家,替丧主把尸体装棺入殓劝慰家人,把丧事全部办完了.原涉急人之困,对待别人都像这样.原涉的宾客中有很多人犯法,而且所犯罪行很多被皇帝知晓,王莽多次收捕原涉准备杀他,后来又往往将他释放.原涉很害怕,请求担任官府的属官,想因此躲避宾客.原涉准备去扫墓,不想会见宾客,秘密单独和老朋友约定时间相会.原涉一个人乘车到茂陵过夜,进到内室,闭门谢客.派仆人到街上买肉,仆人仗着原涉的气势和屠户争吵,用刀砍伤了屠户,然后逃跑.当时,茂陵的太守是刚上任的尹公,原涉没有去拜访过他,尹公听到这件事后很气愤.知道原涉是有名望的豪强,想当众惩罚原涉来整顿风俗,派了两个官吏紧紧地看守着原涉.到了中午,仆人还没有出来,看守原涉的官吏便想杀原涉再离开.原涉非常困窘不知该怎样做.恰好原涉约好一起扫墓的朋友的几十辆车到了,都是豪强,一起去劝说尹公.尹公不听,这些豪强就说:"原巨先的仆人犯法,让原涉打赤膊自己捆着,用箭射穿耳朵,到衙门前谢罪,这对你的威望也很够了."尹公答应了.原涉谢罪完毕,又穿好衣服走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滂滂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栈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唯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注释】 ①滂滂——流荡貌。②雪——擦试。③恤——忧虑。

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何滂滂去此国而死乎 去:前往

B.使贤者常守之 守:拥有

C.吾君方将被蓑笠 被:同“披”

D.以其迭处之迭去之 迭:相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将去斯而之何 杳不知其所之也

B.公雪涕而顾晏子曰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而立乎畎亩之中 以吾一日长乎尔

D.景公惭焉,举觞自罚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景公登牛山北望,看到自己国都而感伤,两位宠臣也跟着落泪,晏子却“独笑于旁”。

B.晏子告诫景公:假如古代君主长生不死,您也只能是一介农夫,怎能做上国君呢?

C.晏子认为:国君更替,代代相传是一件正常的事,为此而感伤流泪,是不仁的表现。

D.结尾处的“景公之罚”使短文中的几个形象更加鲜明:臣,可谓忠臣;君,可谓贤君。

【小题1】A【小题1】A【小题1】D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肖主重惑者 肖:贤达

B.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怠慢

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D.夫安敢畏 畏:害怕、畏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是怀腐而欲香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把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小题1】D(据上下文,“畏”应为“遇难,死”之义)

【小题1】C(A 表比较   B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 连词  表转折关系/连词  表递进关系   D 表示判断或解释语气。)

【小题1】C

【小题1】C(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的内容。)

【小题1】(1)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论”“显”“彰”各1分)

(2)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疾”、“而”、“未之尝有也”倒装句式各1分,整个句子通顺1分)

(3)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尽智竭道”、“教”1分,整个句子通顺1分)


解析:

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躲藏起来了吧?”曾点说:“他虽然躲起来了,但我还健在,他怎么敢躲藏起来了呢!”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网易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下表是其中一项调查内容及结果。阅读该表,回答问题。

在家电下乡活动中,那些问题最受关注(票数:3920)

选项

比例

票数

价格

33.5%

1177

品牌

2.02%

72

质量

43.81%

1560

服务

7.5%

267

补贴额数

20.38%

726

能耗

3.31%

118

【小题1】(2分)在家电下乡活动中,民众最关心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政府补贴数额。(三个关键词:关心、质量、补贴)

【小题2】(4分)①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把产品 质量关,不能让惠民政策成为坑民之举。(从质量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②政府部门制定补贴政策细则,补贴方法、补贴数额要具体、透明。(从补贴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道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秉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小题1】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项与原文不符合,原文是“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

【小题1】D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被淘汰与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无关。

【小题1】D用李壬的诗是说明“断桥”就是“簖桥”。


解析: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 )

A:不如因善遇之(像) B:沛公起如厕(往,去)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D: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下面是陈毅在纪念鲁迅逝世14周年茶话会上写的一副挽联,请将中间四句的正确序号排列出来

要打叭儿落水狗, ,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 ,不愧思想权威

①敢于嘻笑怒骂 ②懂得进退攻守 ③临死也不宽恕 ④一生最恨帮闲

③②④①


解析: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场历练。面对矗立在眼前的铜墙铁壁般的艰难世事,孔子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自是一番悲壮慷慨;而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提出的观点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有一种逍遥淡然。除此而外,又有人在四处碰壁后终至偃旗息鼓,还有人在随波逐流中逐渐迷失本心。在不一样的人生思想的指导下,每个人生活的姿态都不尽相同,最终演变出的生命轨迹也就千姿百态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