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古代的“及笄jī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
A:15岁、20岁、30岁、40岁、60岁 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70岁 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60岁 D:13岁、20岁、30岁、50岁、60岁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孔子曾对不同年龄段作描述,后人根据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把四十岁叫“不惑”之年,那么相应的五十岁叫()。
A:知命之年 B:耳顺之年 C:半百之年 D:耄耋之年
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A:60岁 B:100岁以上 C:80---100岁 D:70岁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耳顺之年是指几岁()
A:40岁 B:50岁 C:60岁 D:70岁
古代“花甲之年”是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 )
汉语“我已快到不惑之年了”中的“不惑之年”指的是_____。
A:40岁 B:30岁 C:60岁 D:70年
我们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我们常说50岁已过半百,而60岁则称为 ,70岁称为 之年,八、九十岁高龄则称为 之年。而杜牧的《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则是指 岁的女孩子。(能写出两个即可,2分)
花甲 古稀 耄耋 十三
4.下列各项古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其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是源自重耳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端午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称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等。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 D: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