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少功
①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刻,过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轰的一下闪回。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垦荒,把耙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刻,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嚓嚓嚓的磨铁之声在整个工区此起彼伏响彻夜天。
②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耙头挖伤的,锄头扎伤的,茅草割伤的,石片划伤的,毒虫咬伤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各种血痂,老伤叠上新伤。但衣着褴褛的青年早已习惯。朝伤口吐一口唾沫,或者抹一把泥土,就算是止血处理。我们甚至不会在意伤口,因为流血已经不能造成痛感,麻木粗糙的肌肤早就在神经反应之外。我们的心身还可一分为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时候,一边是大脑已经呼呼入睡,一边是身子还在自动前行,靠着脚趾碰触路边的青草,双脚能自动找回青草之间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的游尸。只有一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去的时候,一声大叫,意识才会在水沟里猛醒,发觉眼前的草丛和淤泥。
③有一天我早上起床,发现自己两腿全是泥巴,不知道前一个晚上自己是怎么入睡的,不知道蚊帐忘了放下的情况之下,蚊群怎么就没有把自己咬醒。还有一天,我吃着吃着饭,突然发现面前的饭钵已经空了四个,这就是说,半斤一钵的米饭,我已经往肚子里一共塞下了两斤,可裤带以下的那个位置还是空空的,两斤米不知填塞了哪个角落……眼下,我差不多忘记了这样的日子,一种身体各个器官各行其是的日子。
④我也差点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从那以后,我不论到了哪里,不论离开农村有多久,最大的恶梦还是听到一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耙头!箢箕!”这是哈佬的声音——他是我以前的队长,说话总是有很多省略。
⑤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一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宏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__,光明会重新让人怀念。当知青时代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追踪腐败,对不起,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⑥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⑦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我对白领和金领不存偏见,对天才的大脑更是满心崇拜,但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在《暗示》一书里还提到过“体会”、“体验”、“体察”、“体认”等中国词语。它们都意指认知,但无一不强调“体”的重要,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几乎是一套劳动者的词汇。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⑧一位科学院院士肥头大耳,带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盘为例,说光盘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录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一般劳动和知识劳动的价值区别,就是知识经济的意义呵。
⑨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义:他的身价应比一个臭劳工昂贵百倍乃至千万倍。
⑩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一点要冲着掌声质问: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准备吃光盘和穿光盘吗?你们把院士先生这个愚蠢的举例写进光盘,光盘就一定增值么?我当时没有提问,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者都是自以为能赚来99%的时代中坚。
一个科学幻想作品曾经预言:将来的人类都形如章鱼,一个过分发达的大脑以外,无用的肢体将退化成一些细弱的游须,只要能按按键盘就行。我暂不怀疑键盘能否直接生产出粮食和衣服,也暂不怀疑一个键盘在七十二行的实践之外能输写出多么高深的学问,但章鱼的形象至少让我鄙薄。一台形似章鱼的多管吸血机器更让我厌恶。这种念头使我立即买来了锄头和耙头,买来了草帽和胶鞋,选定了一块寂静荒坡,向想象中的满地庄稼走过去。阳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洁净,一口潮湿清洌的空气足以洗净我体内的每一颗细胞。从这一天起,我要劳动在从地图上看不见的这一个山谷里,要直接生产土豆、玉米、向日葵、冬瓜、南瓜、萝卜、白菜……我们要恢复手足的强壮和灵巧,恢复手心中的茧皮和面颊上的盐粉,恢复自己大口喘气浑身酸痛以及在阳光下目光迷离的能力。我们要亲手创造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生命之链最原初的地方接管我们的生活,收回自己这一辈子该出力时就出力的权利。
研读句子,回答问题。
“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__,光明会重新让人怀念。”这里的“__”指的是作者遭遇的什么样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这里的“心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三十多年前垦荒时对劳动满怀“恐惧”,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说:“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作者为什么现在要“怀念劳动”?
文章第段表现了作者回归劳动后的开心幸福,请选择两个角度赏析相关语句。
【小题1】(1) 我身边的幸福正在追踪腐败
(2) 劳心者高贵,劳力者卑贱。
【小题2】欲扬先抑,为下文写对劳动价值的肯定作铺垫。
或:以被强制劳动的“恐惧”反衬自由劳动的幸福。
【小题3】①当知青时代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追踪腐败,火热的劳动唤醒我沉睡的肌肉。②一个不劳动的人就会失去根,就会枯萎,就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③劳动在求知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小题4】①运用景物描写,通过阳光、土地、空气的景物渲染,来表现作者对劳动的由衷喜悦。
②运用排比手法,通过三个“恢复”的句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回归劳动的迫切心情。
③运用想象,通过想象劳动的场景,体验劳动带来的开心快乐。(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莎士比亚曾对人类的风度作过一曲热情而诚挚的颂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风度是以智慧、情操、品格、修养为彩,以言行举止为笔绘就的美丽多姿的画幅。请以“风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无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抹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气体效应不容忽视。
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午,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清洁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气开发企业拥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采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反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命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 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就能够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小题1】C
【小题1】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进入血管的机器人
在美国洛杉矶市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与会者在投影屏幕上看到了这样一组镜头:
2005年的某一天,一个由直径只有30微米的齿轮装配成的小小机器人,被植入血管里。这个小小机器人像潜水艇一样在血液的河流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着。一旦遇到血管中淤积或飘浮的胆固醇、脂肪,它们就毫不留情地扑上去,迅速将其撕烂嚼碎。同凶恶的病毒相遇时,它们也毫不畏惧,挺身而出。可是,病毒是狡猾的,它们看对方来势凶猛,往往会装出一副缩头缩尾的可怜相,好像已经投降;或者干脆躺下一动不动,装成了一具僵尸。机器人大踏步地从敌人身边走过。但是,病毒等机器人擦肩而过后,它们一跃而起,开始从背后恶狠狠地攻击机器人,机器人不断倒下。您别着急,这些机器人体内有纠错程序。它们中的许多机器人在吃了一次亏之后,只要不是光荣牺牲,它们便能自动调整行为方式。它们见到病毒后,不管它们如何伪装,非要杀它个片甲不留。病毒也随机应变,当它们同机器人相遇时,便拼命膨胀躯体,虚张声势,竭力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可是,大脑内藏有“超级勇敢”程序的机器人,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主人的健康,同病毒进行了激烈的大搏杀,病毒被不断歼灭。病毒的碎块不断渗透出血管,流入肾脏,通过尿液排除体外。于是动脉畅通无阻,人体更加健康。
上述有关超微技术的剧情,是根据科学家的设想编造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无法实现的梦想,随着微机电技术的发展,幻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1988年5月27日,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的两位华裔科学家研制出了只有76微米(3‰英寸)的微马达。1991年11月,日本电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当时最先进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下,用“超微针尖”,将硅原子排成金字塔形的“凹棱锥体”,它只有36个原子那样高,这是人类首次用手工排列原子,在世界原子物理界引起轰动。1996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研制成功了直径只有7微米的涡轮机。一张邮票上可以放置几千个这种涡轮机。只有在超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它的外形和结构。我国也已研制出了1毫米电机。
超微技术现在与老百姓关系还不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实用。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现代超微物理学专家本杰明·金博士作了这样的描述:“未来人们将研制出高度智能化的人造跳蚤、蜘蛛等动物。它们集超微型电脑、驱动器、传动装置、传感器、电源等于一体,成为人类十分独特而且非常得力的助手。它们将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工业、航天、军事等各个领域。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注入血管清除毒物的功能外,在外科手术上还可用微马达来缝合神经、微血管、眼球等;还可用它来深入人体内脏,如肾、心脏等作检查。将成千上万个‘跳蚤’机器人搬入农田,消灭害虫,使农业丰收,又防止了因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位教授最后说:“与目前许多处于试验阶段的高新尖端技术一样,超微技术产品的潜在价值和用途一时还很难设想。但是,可以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这种巧夺天工的产品,会悄悄进入我们的家庭,起到种种奇妙无比的作用。”
(节选自《中国科普博览》)
下列关于超微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超微技术是指把直径只有30微米的机器人运用于各个领域的一种现代科学技术。
B.超微技术是依靠电脑技术、显微技术、微机电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科学技术。
C.超微技术现在与老百姓关系还不密切,主要是因为这些技术还不实用。
D.“超微针尖”是超微技术的一种,它可以将硅原子按人的要求进行排列。
下列对医学超微机器人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医学超微机器人因其体积小,可以进人人体血管,在人的血液中游动,可以完成医生难以完成的疾病治疗和人体保健工作。
B.医学超微机器人还可以深入人体内脏,如肾、心脏等进行检查工作。
C.医学超微机器人除对人体进行检查治疗外,还可以防止因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
D.医学超微机器人除了注入血管清除毒物的功能外,在外科手术上还可用微马达来缝合神经、微血管、眼球等。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超微技术制造的机器人可以进人人体血管清除病毒、胆固醇、脂肪等,我们在血管内放入这种机器人后就可以不生病。
B.在人们的想象中,超微机器人可以有一定的智能,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不管病毒如何变异,植人人体的机器人都可以对付,确保主人的健康。
C.美国哈佛大学研制成功了直径只有7微米的涡轮机,一张邮票上放置几千个这种涡轮机都可以看清它的结构。
D.超微技术产品的潜在价值和用途一时还无法做出判定,但是可以相信这种产品将来会进入我们的家庭,起到奇妙的作用。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在晚清那个思想太动荡的年代里,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原因应该说是落在了一个愚忠上。
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他只能紧急刹车,用生命作代价,画上了自己人生和思想的句号。郭沫若说王国维头脑是近代式的,而感情却是封建式的,这话不无道理。
A.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
一个大智者,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B.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
他又不能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C.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大智者,
他又能够看清大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传统的
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D
无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 ______ 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 预算即使制定得再 _____ ,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 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 _____ 的假酒案。
A. 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 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 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 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C
无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__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6分)示例:①曹雪芹创作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__腐朽和没落。(3分)②曹雪芹在他创作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揭露了封建制度的__腐朽和没落。(3分)
无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个成功者遭遇失败,在中国会得到同情和帮助,在日本就不同了,人们马上对你另眼相看,理都不理你。 B: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努力表现小人物的悲欢,创作出了令人感动的作品。 C:4月28日胶济铁路发生一起客车相撞脱轨重大事故,目前已造成71人死亡、247人受伤,令人叹为观止。 D:去年冬天,星城长沙连降大雪,沿江风光带形成了罕见的雾凇,江堤上的树木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给星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1)(2分)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流放的凄凉之感”1分,“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参考示例1:“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2分)把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形象具体地抒写了迁谪的冷落凄凉之感。(2分)
参考示例2:后两句诗人借联想(或想象)手法,(2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联想(或想象)到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想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w.w.w.k.s.5.u.C.o.m》,传统的程派戏,程艳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__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的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小说,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w.w.w.k.s.5.u.C.o.m(1)《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2)为什么小说最后才通过女人之口,交待母亲的一些做法?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1】①《锁麟囊》调子婉转,戏词富有禅意。
② 楼下女人凄惨经历的对她的影响。
③ 母亲对女儿深深地爱与细心地呵护(母亲精心的安排)。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1)楼下的女人本来只是偶尔唱唱;在母亲的请求下才天天来唱的;以此为题,更能突出小说的主旨,即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每点1分,共3分)
(2)小说是站在“她”的角度叙述的,这样安排符合“她”的认知过程。这种倒叙(也可写补叙)的写法,既照应上文,又使文章富有变化,行文有波澜,更好地突出了母亲的爱。(3分,答出一点即可给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16 语言描写:“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形象地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
环境渲染:“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绝望等;
心理描写:“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每点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综合解答亦可:
作者用语言描写(如“她歇斯 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环境渲染(如 “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 )、心理描写(如“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这些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抑郁、痛苦、失落、绝望的心情。(5分)
【小题4】小说塑造了一个为了女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她文化不高,坚强无私,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女儿上学,读博。但对女儿体贴入微,想尽办法开导女儿,女儿不喜欢评书,她就不再听了,女儿喜欢听《锁麟囊》,她请人天天唱,还用唱戏女儿的经历开导女儿,她用爱救了女儿。(共5分,意思对即可)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