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余干旅舍①
唐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9.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烘托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0.全诗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变化过程,请写出。(4分)
19.首联描绘了一副秋天的西风落叶图,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相思。
20.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
【解析】
19.
试题分析:刘长卿喜欢用“摇落”这个词入诗,它使人自然联想起《楚辞·九辩》中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在眼前浮现出一幅西风落叶图。
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在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这表明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而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这是十分难得的。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填空(4分)
30.《三国演义》中人物个性鲜明,令人难忘,有被称为“智绝”的 ,“义绝”的 ,“奸绝”的 。
31.关羽在张辽“三罪”、“三便”之说的劝导下,与曹操“ ”后,降操。获赠战袍、 ,以及 的美称。但他心念刘备,斩颜良,诛文丑后,挂印封金,开始了千里寻兄之路。
【答案】诸葛亮 关羽 曹操 三约 赤兔马 美髯公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绰号等知识的记忆能力。要注意“美髯公”的“髯”的写法。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2.简述《三国演义》“割发权代首”(第十七回)故事情节。(6分)
【答案】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曹操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后人写有诗句:“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割发权代首”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 )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琴弦,
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
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那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标题及内容看,此诗并没有运用象征手法,而是借用独特、精美、多姿多彩的比喻意象来表现那种温柔、缠绵而又凄惋的情思。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25.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3分)
26.有人说诗中的"闲"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
25.景物:亭基、渡口、江流、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26.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试题分析:
25.此题考查诗歌中写了哪些意象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考生需要掌握这两个知识点。诗中所写的景物有亭基、渡口、江流、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根据诗歌大意“一个人寂寞的站立在不知名亭子旁,春天的河流快要漫至岸边了,河边的青草纤细嫩绿。天边的夕阳余晖洒在那悠闲的人身上,你看烟花散满了他的衣袖,他却尤自地倾听杜鹃美妙的歌声。”可知,运用的手法有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26.此题表面虽为炼字型题目,实则考查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考生要透过字面意思结合全诗注释来分析。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①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②道,今
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注释】①那个:即“哪个”。②长安:汉唐京都,此处泛指京城。
29.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两句“晨”、“昏”两个字相呼应,暗含着作者对世人从早到晚都在奔波的感喟。
B. 第三句中的“闹”指的是上文中的“鸡叫”和“鸦噪”,渲染了繁荣而喜庆的氛围。
C. “路遥遥”与“水迢迢”既写出了道路的漫长,也体现了求取功名之路的无限艰辛。
D. “今日少年明日老”用语夸张,却道出了青春短暂的事实,饱含着韶光易逝的慨叹。
30.请指出“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所运用的手法,并结合这几个句子说明作者所表达的认识。(5分)
29.B
30.对比。(1分)以“山”的永恒与“人”的易衰老形成对比,说明时光易逝、人生苦短,(1分)不应该将生命耗费在追名逐利上,体现了作者对世人热衷于追求功名的否定。
(1分)同时也以“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形成对比,突出了自然的美好,(1分)作者认为人生应该由争名逐利转而珍惜美好的自然。(1分)
(表达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手法答成“衬托”或“反衬”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9.“闹”主语是“那个”,指的是世人;“繁荣”与“喜庆”也错。
30.“晨鸡”,“昏鸦”喻指社会中各色各样的人。他们都离不了一个俗字。在人世间沉浮。浮生一世,又有何为?何得?须知:功名路上险恶多。去往长安功名大道,多年的悉心准备,就在一场无情的科举中败退。何苦而为之?短短40多字。用了比喻、对偶、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把个追逐功名人的一生说了个透。并能预言后世学者。妙!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第一小题是一个突破,通常诗歌鉴赏考查的点为意象、意境、手法、情感。考查诗歌的内容很少,而实际上理解诗歌内容是鉴赏诗歌的基础,所以说本题抓住了诗歌鉴赏的要点。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多为民间歌谣,如《伐檀》、《氓》等。 B: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总标题为《人间喜剧》,反映了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C: 清代蒲松龄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充满浪漫主义精神,通过将花妖狐魅人格化、社会化,表达作者的爱憎和理想。 D: 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完成。(7分)
醉蓬莱①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②,暮雨霏微,乱峰③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④。画戟⑤移春,靓妆⑥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注释】①此词当是作者被贬黔州途经夔州巫山县时所作。②叆叇(àidài):形容浓云蔽日。③乱峰: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为峭丽,相传即为神女的化身。④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⑤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⑥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舞女之类。
24.这首词抒发了调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5.请简析词中“乱”或“锁”字的妙处。(2分)
答:
24.(5分)参考答案:全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通过这种乐与悲的多层对比烘托,抒发了词人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1分)词的开头五句,用“朝云”、“暮雨”、“乱峰”、“巫峡”、“高唐”,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景,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透露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感,这是以哀景写悲情,情景交融。词的六到八句,作者笔锋一转,描绘出2幅春光明媚之中的热闹仪仗图,面对如此盛况,作者内心却是“万里投荒,一身韦影”的一片悲凉, “成何欢意”的一腔忧闷不禁喷涌而出,这是以乐景写悲情,极大反差,悲何以堪!(2分)下片开头四句巧妙地越过眼前的情景,而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用未来的乡愁来烘托现实的离情,这是以哀景写悲情。接着五到九句是设想贬谪之地的地方官为自己摆酒接风、欢宴公堂的热烈景象,置身于高堂华宴,面对着主宾的觥筹交错,作者独品苦味,场面越是热烈,越反衬出作者心头的悲凉孤寂,这是以乐景写悲情。最后三句以陪伴着他通宵达旦“不如归去”的声声杜鹃啼鸣作结,显得愁肠百结、无以排解。(2分)
【小题2】“乱”,是错乱的意思,用一“乱”字描绘出了群峰的攒拥交叠景象,暗示作者遭贬后神乱意迷的心境。“锁”,是“封锁”“禁锢”的意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一“锁”字表现了楚宫女子被困巫峡高唐的苦闷境况,借以透露出作者被困异地的身世之感。(大意相符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感情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感情,需要学生分析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所塑造的情景,所使用的典故的特点,从而把握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的特点。给分点:答出思想感情1分;分析出了以哀景写悲情2分,分析出了以乐景写悲情2分。分别从结构的上下片及相关内容来分析,亦可:答出总的思想感情1分;上片分析2分、,下片分析2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主要是赏析“炼字”。赏析“炼字”,需要联系词语的本义,分析其引申义、语境义、象征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6.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6分)
答:
27.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这首诗写景的作用是什么?(5分)
答:
26.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2分)见“落日”( 比喻“暮年”)而雄心犹壮。临“秋风”,反觉“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2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将诗人的感情和身外景物融为一体,表明了诗人虽然远在天涯,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皎洁的报国思用之情。(2分)
27.老当益壮,愿为国效力。(2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思归之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6.题干中列出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并要求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因此,在解答时,可概括其所写之景,再分析其情。只不过在分析其景的过程中要注意,景由几个意象构成,其意象本身就包含着诗人情愫。所以这里面的景情关系,可从两个方面,一是意象之情,二是由几个意象构成的景所表达之情。
27.对“老马识途”典故所表达的诗人情怀的理解,要结合诗中的诗句来把握。“落日心犹壮”“不必取途”,都可以看出,诗人老当益壮,想为国家效力情怀;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这里诗人写情,是借景来抒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考查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题型常用简答,也可用填空。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中的景物或事物、古迹等,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和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景物等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做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小题。(6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26.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3分)
27.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6.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7.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__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6.“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27.:“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5.诗歌鉴赏。(9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 ”,作诗时已达57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__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点评:选用课内诗歌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掌握诗歌鉴赏答题的格式,从而达到自行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