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列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乃今得闻教!

(3)乃为装遣荆轲。

(4)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5)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1)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2)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3)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4)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5)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解析】略

16.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1)因人之力以之。

(2)克勤俭。

(3)燕、赵、韩、魏闻之,皆于齐。

(4)视之,自以为不如。

(5)入而徐趋,至而自曰。

(6)尽收其地,进兵北地。

(7)图而匕首见。

(8)樊将军以困来归丹。

(9)而不今令有功于国。

(10)秦王柱而走。

(11)秦王复击轲,八创。

(12)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13)秦之将军,可谓深矣。

(14)乃其匕首提秦王。

(1)损害,

(2)能够,

(3)朝见,

(4)仔细地,

(5)道歉,

(6)掠夺,夺取,

(7)尽,穷尽

(8)走投无路,

(9)趁着,

(10)环绕,

(11)遭受,

(12)信物,凭证,

(13)对待,

(14)举起。

【解析】

试题分析:文中常见的实词注意积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词语的翻译。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D: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下列各句中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B: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秦武阳色变振恐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因善遇之 素善留侯张良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不如因善遇之 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恐惧不敢自陈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②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③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7.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缕 濡:浸湿,沾湿。

B.人不敢与视 忤:逆。意思是躲着对方目光。

C.请辞决矣 辞决:辞别,告别。

D.士皆目 瞋:发怒。

8. 请对选文中出现的五处“以”字做分类梳理。

9.中国古典小说中通常每一回都有一个回目,比如《水浒传》的第十五回回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回目的主要功能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某回书的故事梗概。形式上一般采用两个基本对仗的句子。请按照提示,为选文写一个回目。

10.第④段中荆轲对太子丹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第⑤段中在易水河畔他却又唱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前后矛盾的?请阐释一下你的理解。

7.B

8.

(1)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   都是“用、用来”的意思

(2)日以尽矣  以通已

(3)仆所以留者  原因

(4)皆白衣冠以送之  来

9.略

10.)答案示例①:不矛盾。两段中都表现出荆轲一定完成刺秦使命的决心。

答案示例②:有矛盾。荆轲本有自己的安排,想等待自己找的助手来协助完成任务,他预计还要返回燕国,但太子丹要求他尽快出发,而且安排秦武阳协助他,荆轲预感使命难以完成,所以唱出了“一去不返”的悲壮歌曲。

(意思对即可)

【解析】

7.

试卷分析: B.“人不敢与忤视”的“忤”是“逆”,意思是迎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卷分析:文言虚词“以”一般有这样几种用法。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依据这些解释,分类进行梳理即可。如“皆白衣冠以送之”中的“以”连接的是“白衣冠”和“送”,可见这里的“以”是目的连词,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卷分析: 为选文写回目,即给文段总中心概括,并用对偶的句式表述出来。本段文字介绍的是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众位宾客前来送行。这样抓住易水送别,壮士出行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如太子心急促壮士,荆轲救国登车行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卷分析:“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样是荆轲的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理解为这两句话不矛盾,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说话环境。前句是荆轲在太子丹催促时生气的话, “去了却不能回转,是无能的人”,表明的是荆轲志在必得的信心。后句是荆轲出发时悲壮的歌声,表达的同样是荆轲立誓要完成使命的决心。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荆轲前边是打算能回来的,所以才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但是他受到太子催促,没有等到他的朋友,计划被打乱,这让他感觉刺杀行动可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于是发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是

A.仆所以留者 事所以不成者

B.今提一匕首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C.顷之 今太子迟之

D.疑其有改悔 吾其还也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

C.群臣侍殿上者

D.而报将军之仇者

下列对“易水诀别”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是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  表原因。B 拿着,掷击C音节助词;代词,指荆轲 D代词,他,指荆轲;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小题2】其它三项定语后置

【小题3】悲壮(或从悲凉到悲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看,回头看

C. 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D.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回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诚能得樊将军首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对刺秦王一事是积极主动的,他表示即使太子不说,他也要请求行动。

B. 樊於期之所以愿意为刺秦王而牺牲自己,是因为秦国对他实在是太刻毒了。

C. 为刺秦王,太子丹花费百金买下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用药水加工。

D. 除秦武阳外,荆轲还想和一个朋友同去行刺,但终因此人住得太远而放弃。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顾:只是,不过,表轻微转折)

【小题2】A(A.假如没有  B.如果 /确实、的确  C.被/替  D. 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

【小题3】D(放弃的原因是因太子丹催促上路)

参考译文: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赵国的全部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对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另外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而又友善地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膛。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今日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毒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求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