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 , 。《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
如是而已。《师说》
(3)吾恐季孙之忧, , 。《季氏将伐颛臾》
(4)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 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逃离
食堂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说不出的拙扑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夜夜为人们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__,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开放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__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而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剧院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还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人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避现实的喧嚣,终逃脱不了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文中说,“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这“锋芒般锐利”具体指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根据文意,简述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
(2)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却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
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
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
E.文章题为“逃离”,在叙述种种逃离之中,都揭示出生活不可逃离,进而表明“只有正视生活、沉醉生活,才能创造生活美”的中心思想。
【小题1】磨难、虚幻愿望破灭、失落和寂寞。
【小题2】(1)人们不懂生活的真谛,逃离生活,幻想生活,最终还得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脚踏实地地生活。
(2)要正确地对待生活,由逃离生活转向沉醉于生活。
【小题3】前后照应,引发对生活的思索,点出“正视生活,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丰美”的中心思想。
【小题4】AC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秦始皇将方孔圜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合适皇帝的口味:“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一枚钱币,竟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得多。如果我们能从钱币本身的钻研中走出来,看一看它成长初期的社会背景,也许会对它身负“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国家一统,中国各个区域的商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至战国后期,齐国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以上,占到齐国总人口——据专家测算大概有五百万至七百万——的一半以上。至西汉初期,“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我们从《货殖列传》中看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众多小富豪,可见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无盐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富翁之一。从他的发家史我们或许可以对西汉社会有个窥斑见豹的了解。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京师长安的列侯封君从军,向当时的“子钱家”借贷。子钱家因成败未决,不肯借。无盐氏便以十倍的利息出千金借贷。不久,吴楚之乱平息,他得到十倍利息的还款,遂成关中巨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社会借贷子钱这一行业的兴旺。经济史学专家、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甚至认为,从中可见当时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强令子钱家借钱,也不会赖债。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可惜这样的“气候”自西汉初期以后,再也没有了。他认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诚为有据而言”。
我们暂不论西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种社会形态萌芽又如何被斩断,只看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太正常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如下传世之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那么,利之所聚的“钱”、几乎能决定人的命运的“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又被推上“神坛”拜将起来,顺理成章。可以与此相呼应的是,恰在西汉时,被称为“摇钱树”的明器出现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钱”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的zōng jiāo 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有学者略统计一下,就有三百余位,且不少神仙都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操。那么,在这大大小小的诸神中,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节选自《中华遗产》2009第1期)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的“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
B.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和中国的古钱币相比较,中国的古钱虽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核心和对天地时空的无限丰富的想象,但造型单一,其防伪性能自然就要降低许多。
C.战国后期的齐国,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占到齐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当时齐国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巨大规模。
D.“摇钱树”等明器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西汉时期钱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以下各项对西汉经济发展的论述中,结论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汉初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B.西汉初期社会有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即使在动荡的时期也是如此,而这样的“气候”自西汉以后就很少见了。
C.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说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证明了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D.当时的社会里,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盛,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圆形方孔的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因此显得“神”。
B.钱成为利之所聚、决定人的命运、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东西,也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C.根据 “无盐氏”的发家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汉社会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
D.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钱的神力,一是文化内涵,一是钱本身体现出来的商业价值。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项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进行比较的目的是要强调中国古钱的“神”性,而不是防伪性。
【小题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为了证明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不能证明“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小题3】原文“几乎”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表示,某些记者捕风捉影,将一些传闻公之于众,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B:俄共的分裂使俄罗斯政坛的形势更加扑朔迷离。 C:由于大大突破了预算,雅典奥委会在财务问题上捉襟见肘。 D:我校新建的教学大楼高五层,占地40亩,显得气宇轩昂。
薛蟠到处惹事生非,他打死过冯渊,还打死过张三。试叙述张三案件的审讯过程,并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薛蟠与蒋玉菡在酒店喝酒,与跑堂的张三发生争执,故意杀死张三。一审时,薛蟠承认确是故意杀人,后来,薛蚪给县令行贿,翻了案子。由此可知当时颠倒是非的社会现实。
考查对作品构思的故事情节及其在主题表达上的作用的掌握。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K*s^5#u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K*s^5#u的产品及概念模式K*s^5#u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K*s^5#u的台阶。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K*s^5#u的发展不无关联。
作为工业革命K*s^5#u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K*s^5#u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K*s^5#u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更为广大K*s^5#u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K*s^5#u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K*s^5#u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人类福祉。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K*s^5#u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K*s^5#u的K*s^5#u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所拥有K*s^5#u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K*s^5#u的进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K*s^5#u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K*s^5#u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K*s^5#u的曙光来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K*s^5#u的和平是博览会K*s^5#u的另两个目K*s^5#u的。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K*s^5#u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K*s^5#u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
世博会是未来发展K*s^5#u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K*s^5#u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K*s^5#u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K*s^5#u的重要载体。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K*s^5#u的一面镜子。博览会K*s^5#u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K*s^5#u的发展创造新K*s^5#u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K*s^5#u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K*s^5#u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K*s^5#u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K*s^5#u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K*s^5#u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K*s^5#u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K*s^5#u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作为相对落后K*s^5#u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K*s^5#u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K*s^5#u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K*s^5#u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K*s^5#u的进程之中。
世界级K*s^5#u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K*s^5#u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K*s^5#u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K*s^5#u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K*s^5#u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K*s^5#u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一切始于世博会”,21世纪K*s^5#u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K*s^5#u的表述,不正确K*s^5#u的一项是( )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K*s^5#u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K*s^5#u的产品,新K*s^5#u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D.作者渴望中国能够借助举办2010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
下列对原文内容K*s^5#u的理解,正确K*s^5#u的一项是( )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K*s^5#u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K*s^5#u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K*s^5#u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K*s^5#u的和平与交流K*s^5#u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K*s^5#u的。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K*s^5#u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K*s^5#u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了人类K*s^5#u的关注。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K*s^5#u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K*s^5#u的重要载体。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K*s^5#u的概括,不正确K*s^5#u的一项是( )
A.世博会K*s^5#u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最根本K*s^5#u的是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B.受上海世博会K*s^5#u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K*s^5#u的冲击,相对落后K*s^5#u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入一体化K*s^5#u的世界。
C.上海将藉由2010年世博会使自己K*s^5#u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K*s^5#u的城市发展K*s^5#u的文明成果。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K*s^5#u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K*s^5#u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快速崛起。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课堂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对话,是打破了时空________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与撞击。 ②去年,41家大型企业派人专程到西安翻译学院表达了对210名在校大三学生的预聘________。 ③_______职业教育能将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_______备受重视。
A:界限 意向 由于/因而 B:界限 意见 因为/从而 C:界线 意见 由于/因而 D:界线 意向 因为/从而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截流 开源节流 教课书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B:恭敬 事必躬亲 摄像机 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C:涣散 焕然一新 钓鱼竿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树荫 绿草如茵 水蒸气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尊罍(léi),盛酒的器皿。k.&s~5*u
⑴ 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对此词人有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⑵ 清代学者谭献评价这首词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请以“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简要分析。
[05b81ff10de3f717.jpg]
略
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传统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