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壮月既望”中,“壮月”是指农历的()
A:七月 B:八月 C:九月 D:十月
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上元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
A:七月十五 B:三月十五 C:九月十五 D:正月十五
关于“七月流火”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七月天气太热了 B:七月容易发火灾 C:心宿二在农历七月开始西沉 D:火星在农历七月不再上升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其中,“既望”指的是
A:月初 B:十五或十六 C:月末 D:十六或十七
下列句子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考课是古代对士人功课的考核。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初一。 C:“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D:古人称谓,有以官职相称的,如杜工部。
《前赤壁赋》: "王戌人秋,七月既望。?”既望”是指阴历( )
A:十五 B:十六 C:十七 D:十八
【既】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已经,……以后) B: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已经)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 (农历十六) D: 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不久)
8.下列各项,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是
A:韩愈,名愈,字退之。古代男子成人,往往另取一和他的本名涵义有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古代平辈人之间相称要称其名,有表示尊敬之意。 B:《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著作。 C:《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指的是农历七月十六日。古时,一月内的某些日子有特定称呼,如“望”指每月的十五日,“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是岁元和四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始于汉武帝刘彻,先秦至汉初帝王并无年号。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则指最后一天。 B:古人在给兄弟起名字时往往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有序。“伯”指老大,“季”指最小。“项羽季父”即指项羽的叔父。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指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古俗在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女子们要穿针乞巧。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两句说的是同一时间,只是前者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后者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