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所以后世也称他为
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⑤孰:熟⑥从:纵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右军觉 ②及开帐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22.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分)
20、觉:醒来。及:等到。21、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得不杀掉他。” 22、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④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⑤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孰:熟。⑤从: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⑴相与大惊曰 ( )⑵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 )
2.给上文划线句断句。(2分)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结合选文说说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分)
附加题1.(1)非常( 2).通“佯”,假装
2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错或漏一处扣1分)。
3.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1分),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1分),为此感到大惊。(意思符合即可)
4.从“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可看出他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2分),联系原文2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原文意思)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④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 ②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 ③笔札:书法。 ④遽:立刻,马上。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 广故数言欲亡
B. 著每以为未善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 太宗益刻意临学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 对如初 / 唐雎对曰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3.面对太宗的询问,王著为什么总是“以为未善”?
1 B
2著曰/ 书固佳矣/ 若遽称善/ 恐帝不复用意矣。
3 虽然太宗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但是王著担心如果过早告诉太宗,太宗可能不再对书法用心,不再刻苦练字。
22.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世说新语》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解析】
试题分析: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文中涉及到的是人物对话(独白)形式的,根据大意即可划分。人名“右军”指王羲之、“敦”指王敦;谓语动词“觉”“闻”“知”“剔吐”“诈”“论”“意”“大惊”“除”“开”“见”“信”“得”,再根据“曰”断句即可。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26.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6分)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世说新语》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解析】
试题分析: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文中涉及到的是人物对话(独白)形式的,根据大意即可划分。人名“右军”指王羲之、“敦”指王敦;谓语动词“觉”“闻”“知”“剔吐”“诈”“论”“意”“大惊”“除”“开”“见”“信”“得”,再根据“曰”断句即可。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填写出下列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
1.范晔:南朝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蔚宗,著有《后汉书》,“前四史”加上从 的二十个朝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合称“二十四史”。
2.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古代 的巨著。
3.陶渊明: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 ,私谥靖节。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4.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 ”之称。字遗少。曾任右军将军,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著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是其中的著名序文。
1.晋到明2.文学理论批评 3.元亮 4.书圣
解析:
无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言论主张分别记录在《老子》《庄子》中。 B:《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由吕不韦及其门客编纂,是战国末期纵横家著作集。 C:《陈情表》选自《文选》。陈,是“陈述”之意。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D:《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古代又称他为“王右军”。 B:《兰亭集序》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C:《兰亭集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叹。 D:文章写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文简意丰,所以,是“序文”中的佳作。
“书圣”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因担任过右军将军,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选用官吏主要采取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民主选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