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左传》和《乐》六种经书。 B:中国古代阴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朔”。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契诃夫、欧·亨利和马克·吐温。 D:“二十四史”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前四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两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风雨兴焉 ②或师焉 B: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圣人无常师 C: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两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圣人无常师 C: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曰师曰弟子云者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六艺经传”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与孔子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曾向他们学过礼法。
5.下列各选项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的称谓可以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中的“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因其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B:《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中的“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C:“中国”一词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一句中的“中国”就指的中原地区。 D: “六艺”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孟子》《春秋》。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7.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外,还称之为“神器”。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 C:“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将其称为“四子书”,即其内容或作者分别对应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 D:《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不同。
7.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左传》和《乐》六种经书。 B:中国古代阴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朔”。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契诃夫、欧·亨利和马克·吐温。 D:“二十四史”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前四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