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而现实生活往往有这样那样 的缺憾。于是,我们每个人又生活在一定的理想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生活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命的美好。这种向往,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那么,你生活中有怎样的缺憾?因而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
略
略
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吞长江,,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3)曲终收拨当心画,。,唯见江心秋月白。
略
略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
(2)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
(3)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
(1)仰慕他却又不学他,学他却又不像他,那还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什么呢?
(2)不因为赞誉而高兴,不因为困窘而焦虑,是所说的那种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自得自在的人啊!
(3)你因为正当青年,气概豪迈,如同大河正在涨水,没有边际,那气势本来就(决定了你的为人和作诗)不得不如此。
无
右图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它揭示了人遗忘的规律。请阅读此图,概括两条遗忘的规律,并结合概括的规律对处在紧张复习备考状态的高三学子提出两条有效备考建议。(每条规律或建议不超过20字)
两条规律:
□□□□□□□□□□□□□□□□□□□□
□□□□□□□□□□□□□□□□□□□□
两条建议:
□□□□□□□□□□□□□□□□□□□□
□□□□□□□□□□□□□□□□□□□□
[bf25b12bfd1191bc.jpg]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
张雨生
“富二代”这个名称,公开用在媒体上,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被囊括其间的子弟,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似乎还觉得含有贬义。有的不满地说:“什么‘富二代’?我们是‘第二代企业家’!”刚从父辈手里接过企业管理权,就要称“家”,实在太早了。接过管理权很容易,是否能管得下去,那要经过时间检验。更多的“富二代”,目前蒙昧未开,或属于飙车一族,或是热捧明星的粉丝,或是痴迷于声色犬马的玩儿家,他们对父辈的事业并无兴趣。
与“富二代”相对应,还有“穷二代”。“穷二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群,是第二代打工族。中国农民工已达1.6亿,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穷二代”没在乡下种过地,没有父辈那双长满厚茧的手,他们所追之梦,是有朝一日成为城里人。要在城里扎根,又谈何容易。扎根的标志,总得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吧。一个来北京打工的农民子弟,看到京城房价一个劲地飙升,靠打工挣钱买房,得积攒一百年。
“富二代”的富,“穷二代”的穷,与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无关。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主要是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我想点明的是,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政府应该不应该启动遗产税?
启动遗产税,得有一个征收基数,发达国家的征收基数近百万美元。这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二十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富裕阶层。“百富榜”董事长胡润说,2004年,资产达到10亿元的巨富,只找到100个,2009年,找到的在榜人数,就有1000个。中国富豪财富积累的时间也超短。胡润说,把1个亿变成10个亿,国外需要10年,中国只需要3年。我国制定了《物权法》,切实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财产分配,只有30%进入劳动分配。这个比例实在太小。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富二代”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面对这种状况,启动遗产税,进行必要的调节,应该是适时的。
差距在同一代人中扩展,已经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差距进一步扩展,传承到第二代,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更多。“富二代”的所作所为,有的极为荒唐,造成社会不满,也就更为激烈。“富二代”形成了他们的圈子和阶层。如此挥霍,如此张狂,让买套住房得奋斗一百年的“穷二代”,能不产生“仇富心态”?可以说,不能自律自尊的“富二代”,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面对此情此景,政府难道不应该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选自2010年第6期《杂文选刊》,有删改)
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启动遗产税”,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中国有了富裕阶层,也就有了可征收遗产税的对象。
B.“富二代”对父母的事业没兴趣,而且不能自律自尊,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C.在我国财产分配中,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富二代”就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
D.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富二代”是个贬义词,因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
B.“穷二代”指的是第二代打工族,其中的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
C.“穷二代”中的第二代打工族因为缺少钱财,他们在城里扎根的梦想很难实现。
D.“穷二代”与“富二代”的主要差距是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极少,因而创造力不足。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作者不赞同把“富二代”理解成“第二代企业家”,因为二者的实质不一样。
B.“政府启动遗产税”不是作者的独创,发达国家早已实行。
C.征收遗产税能调节贫富差距在代际之间的传递,缓解人们的焦虑感。
D.中国现在可以启动遗产税,借此消除因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而形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富二代’对父母的事业没兴趣”有误,以偏概全
【小题2】A“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在原文中没有根据;B“第二代打工族”只是“穷二代”的代表群体,不是等同关系;“其中的60%是‘80后’‘90后’”,属于张冠李戴;D强加因果
【小题3】后半句说法太绝对
名句填空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
2)路漫漫其修远兮, 。
3)同心而离居, 。
4)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 ,池鱼思故渊。
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吾将上下而求索。3)忧伤以终老。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5)羁鸟恋旧林,(一个小题1分,有错即不得分)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日,两个与富人捐助有关的排行榜的消息让慈善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一个是《中国慈善报告》,另一个是由民政部指导、中国各公益机构参与编排的、即将出炉的《中国大陆慈善家》。公众关注这两个排行榜,不如说是关注富人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短短20来年,在我们这个一度是“大锅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迅速地出现了一批身价上亿的大富翁,他们的收入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普通百姓。这些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也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受到民众的关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②要想靠两个排行榜来鼓励富人们多捐助显然还不够,而要让慈善完全依靠富人的捐助更不大现实。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是一种慈善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捐多少钱才算慈善?富人捐几千万是慈善,穷人捐1毛钱也是慈善。在词典中,慈善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为提高人类福利而做的事情;二是表示一种博爱之心。对我们正在创建的和谐社会来说,精神层面的慈善也许更重要。
③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完善的遗产税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会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但离开了慈善精神,慈善事业也会失去根基。无论是美国选择慈善作为社会支柱之一,还是西欧更多地依靠全民社会福利,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原因。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既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制度,但更离不开全社会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
④一些国家的慈善业比较发达,就是因为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慈善在这些国家更像是一项全民事业。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最慷慨的捐赠人是家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的捐款额占美国所有捐款的59%。美国最贫困家庭每年平均要捐出自己6%的年收入。普通民众的慈善捐助有时是很难统计的。在美国和西欧的许多饭店、商店等公共场所里,都设有捐助箱,让大家把找回的零钱捐给慈善机构。在瑞典,大部分社区都设有旧衣物捐助箱,各社区还经常组织募捐活动;在比利时,中小学的孩子们也常常自发组织募捐活动。许多家长把养成慈善捐助习惯做为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年轻人也过起了洋节,圣诞节就是其中之一。每逢圣诞来临,许多商店就会借机装点一番,营造出颇有洋味的节日气氛。殊不知,圣诞节并不只是商家赚钱的好时机,更是开展慈善捐助和救济活动的好时机,没有了慈善内容,圣诞节也就变了味。
⑤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风气的形成受到了一定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且大多与zōng jiāo 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慈善更是一种精神。慈善精神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从这个角度看,两个排行榜都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重要的并不在于排行榜给富人的道德指数排了个队,而在于它提倡了一种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在我们为现代化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慈善理应成为文化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提倡关爱之心、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种社会风气。对富人们来说,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也就具有了道德约束和精神引导的力量。而整个社会形成了以慈善来表达关爱之心的风气,最终也会演化出共同的行为准则,催生出一种新的道德理念,从而为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选自《人民时评》,有删改。作者:丁刚)[来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慈善精神”阐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它不可以用金钱多少来衡量,是慈善事业的根基。
B.它是指社会成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表示博爱之心的一种精神。
C.一定的规范和制度是社会培养慈善精神的根本保障。
D.它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些国家,因为已经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所以慈善事业比较发达,更像是一项全民
事业。
B.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这说明,在美国贫困者比富有者更具有慈善
精神。
C.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良好风气的形成大多与zōng jiāo 有关,所以,我国要形成民间慈善的良好风
气,也得发展zōng jiāo 事业。
D.设立排行榜的目的就在于提倡我们迫切需要的慈善精神,并不在于鼓励富人多捐助。
结合全文,谈谈我国该如何发展慈善事业。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①制定合理的规范与制度,促进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
②大力提倡慈善精神,号召民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形成良好的民间慈善风气,保证慈善事业的良好发展。
③多渠道鼓励富人们更好地发扬慈善精神,多捐款多献爱心,促进慈善事业更好地发展。
(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略
在横线处补写出诗文原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
(4)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6)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7)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
略
略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各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说、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民族感情、写作动机、诗歌前景、中文现状(4分)
【小题1】(1)余光中所说的乡愁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2分)
(2)诗歌贵在含蓄,“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就更丰富,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2分)
【小题1】(1)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3分)
(2)诗言志,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才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3分)
【小题1】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为汉语的纯粹性而奋斗,规范网络语言,保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6分)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囚绿记 (陆蠡)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①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②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__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注: ①猗郁,茂盛的样子。②蕈菌,蘑菇。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在文中所说的被囚之绿,实际上就是一株常春藤。
B.文中对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不断变化的,先称其为“绿色”,然后又称其为“绿友”、“绿囚”,称谓的变化暗示着作者情感的变化。
C.“我”因为心中魔念作怪,所以囚住了常春藤,这个魔念实际上对绿的一种挚爱。
D.文中写到“我”从前住乡下时,一个友人剪除了自己不忍剪除的杂草,“我”当面批评了友人,怪他多事。
文章第二段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这朝东的简陋、狭小、炎热、潮湿的房间,“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本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请你结合本文实例来赏析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囚绿”是表达文章主旨的重要环节,文章命名为“囚绿记”自有其道理。
(1)、请你理顺本文的思路,填出思路链 “见绿”——“ ”——“囚绿”——“释绿”——“ ”。
(2)、请你谈谈文章命名为“囚绿记”的道理。
【小题1】D
【小题2】理由是“窗外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欢喜这片绿影”。(2分) 写房间简陋、狭小、炎热、潮湿意在说明:只要有绿在,一切度可以忍受。由此突出了“我”对绿的向往,为下文赏绿作铺垫。(2分)
【小题3】本文在抒情方面,有时直接抒情,如: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些句子直接表达了对绿的无比的喜爱,感情率真、强烈。有时则间接抒情,如叙写“我”“得绿”认真的“赏绿”:“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陶醉于绿色之状如在眼前。
修辞方面: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热情歌颂由衷赞美之情溢出纸面.
其它辞格例略。
【小题4】
(1)赏绿(观绿)、怀绿(念绿)(2分)
(2)第一、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有关。文章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可以理解为暗示国运艰难;“囚绿”表明作者心情复杂,这是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__的反映。第二、从行文思路上来看“见绿”“赏绿”写对绿的感情的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至“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形的程度,正是“囚绿”环节中常春藤所表现出的不屈服与__、向往光明和自由的倔强感动了“我”,才有了后面的“释绿”“怀绿。”(每点2分,共4分)
【小题1】“我”只是心里责怪,并未批评友人。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