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
⑴,申之以孝悌之义。
⑵察邻国之政,。
⑶,善假于物也。
⑷蟹六跪而二螯,。
⑸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⑹,振长策而御于内。
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⑻闻道有先后,。
略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之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CD
【小题2】①首先交代李济改读人类学的事实;②借徐志摩的话写李济的思想品格,为下文写李济的成功埋下伏笔;③引出下文李济改学人类学的动因;④可以增加传记的真实性。
【小题3】①强力努行;②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③认准目标,积极进取;④刻苦钻研。
【小题4】结合李济的优秀品质,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启示:①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②成功需要我们强力努行;③只有认准目标,积极进取,才会获得成功;④学习需要刻苦钻研;⑤要敢于选择。
【小题1】C虎藤老师的“鼓励”是在论文完成之后;D“历时三年多”错,从文中可知,这篇论文是1921年3月开始1923年5月完成的。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古代诗歌阅读
(2010·西工大附中第八次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
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小题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1分)。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这两首诗在写法上也有很多相同点,前两句都是写织女的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后两句虽然手法不同,但都含有对富人的不满之情。
【小题2】①“织”(或劳作情景)和“售”。(1分)②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辛苦,才织得纱绢;(1分)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一问实际上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第一问互为补充,翻译出来,说出写作角度即可。
【小题3】①对比。(1分)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2分)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也是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回答时,不但要说出对比,还要说出具体如何对比,有何作用。
略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佳境界是超然的关怀
余秋雨
集中了那么多两难困惑,怎么可能激发起人们积极的生命反应呢?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重要问题了。
两难没有结论,但文章总要有归结。我喜欢归结在某种境界上,以境界取代结论。
所谓境界,是高于现实苦涩的一种精神观照。你好像猛然开腾起来了,在天空中鸟瞰着茫茫大地。由此,文章不再显得平面,因出现了另一个向度而成为立体。
要开腾,必须挣脱世俗功利得失的坐标,从而使世间的难题不再具有绝对性。它们都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具有在更高坐标上获得协调共存的可能。
正像先哲所说,人的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本身是很难协调的。感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人欲横流,理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规矩森严,这也是一种两难。那么,举行一个舞会吧,在舞会上,人的许多感性欲望获得满足,生命的节奏跃动在声色旋涡中,但舞会是有规矩的,人类的理性命令渗透在举手投足之间。席勒说,人们通过游戏才能把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协调起来。那么舞会就是这样的游戏。
席勒所说的游戏,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凡境界都无法描述,只能不断举例。
在里根总统担任美国总统时,一个患绝症而不久于世的小女孩给他写信,说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想作几天总统,里根居然同意。这其实也只是一个游戏,但当白发苍苍的老总统把只剩下几天生命的小女孩扶上白宫台阶的时候,这个游戏是动人的。
戈尔巴乔夫还在领导苏联的时候发生过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一个莽撞的欧洲青年竟然驾着直升机越过重重警戒线在红场降落,使庞大的苏联防空__丢尽了脸。东西方都在关注会如何严厉处置这位不速之客,没想到戈尔巴乔夫用游戏的口吻说了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呢”,放了回去。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位空闲的工人突发奇想,打开世界地图给多国首脑写信,请他们寄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给他做留念。不多久他简陋的住所前各国大使馆的汽车来来往往,首脑们在照片的题词都幽默俏皮。这些照片后来在一个地方展出,参观者们在游戏的气氛中读解了一门十分温馨的国际政治学。
我故意选择一些政治人物为例子是想说明。20世纪的国际政治一度是全人类对峙、仇恨、隔离的集中地,但只要产生哪怕是一丁点儿游戏的念头,种种麻烦就在顷刻之间变得不再坚硬。
这些游戏,都因超越了功利,超越了两难,而散发出自由和个性。
在这样的游戏中,我们看到的境界就是超然的关怀。
在这样的游戏中,生活和艺术非常靠近。
那么,如果写作人不生气,我想斗胆说一句:我们的写作,也何不成为这样的游戏?庄子说了几千年的“逍遥游”,难道从来没有牵动我们的心?
世界上最永恒的文学,莫过于神话、童话和寓言,而在神话、童话和寓言中,无一不贯穿着浓烈的游戏秉性。对人类最原始,最宏大的关爱,也就渗透在这种游戏秉性里,因此,后世的一切文学巨作。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神话、童话和寓言的精神特征。
这是一个需要永久仰望的境界,至少对我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但是即使如此,我在写作中也会时时抬起头,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救助,长年累月间我渐渐领悟,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劳作,必须拥有点化历史、引渡众生、呼唤神圣的全部主动性和活泼性,如果仅仅是被动的再现,直接的同情、切实的批评,即使是热烈而公正,也有负于使命。照理这样的领悟早就应该体现在作品之中,但是其间的关键不是艺术方法的更替而是人格理想的转变,要真正实现又谈何容易。
1.怎样理解第三段中“你好像猛然开腾起来了,在天空中鸟瞰着茫茫大地”的表达作用?
2.文中提到的里根等政治人物在处理问题时为什么都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最后一段:⑴作者“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救助”是什么“救助”?⑵作者认为可以“在那里”获得“救助”的理由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题“最佳境界是超然的关怀”中“最佳境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 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工作中挣脱了世俗功利得失,能超脱地关照苦涩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1f6d417221fa39b7.jpg]
略
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10年12月,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在黄山遇险,导致营救他们的民警张宁海坠亡深谷一事,连日来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复旦学生脱险后,不谈如何哀悼殉职民警,却先讨论如何搞好媒体公关;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甚至不承认错误,推卸责任。他们这样的行为不孚众望,令人痛心。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爆料,让复旦大学成为众矢之的,深陷“黄山门”中。
A:炙手可热 B:不孚众望 C:层出不穷 D:众矢之的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
(1)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西厢记》)
(2)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夫仁者, , 。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仁者爱人》)
(5)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欲罢不能。(《论语·高山仰止》)
(1)淡烟暮霭相遮蔽;禾黍秋风听马嘶(2)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3)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想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艳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__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的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小说,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2)为什么小说最后才通过女人之口,交待母亲的一些做法?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1】
①《锁麟囊》调子婉转,戏词富有禅意。②楼下女人凄惨经历的对她的影响。③母亲对女儿深深地爱与细心地呵护(母亲精心的安排)。(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
(1)楼下的女人本来只是偶尔唱唱;在母亲的请求下才天天来唱的;以此为题,更能突出小说的主旨,即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每点1分,共3分)
(2)小说是站在“她”的角度叙述的,这样安排符合“她”的认知过程。这种倒叙(也可写补叙)的写法,既照应上文,又使文章富有变化,行文有波澜,更好地突出了母亲的爱。(3分,答出一点即可给2分)
【小题3】语言描写:“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形象地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环境渲染:“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绝望等;心理描写:“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综合解答亦可:作者用语言描写(如“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环境渲染(如“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心理描写(如“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这些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抑郁、痛苦、失落、绝望的心情。(5分)
【小题4】小说塑造了一个为了女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她文化不高,坚强无私,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女儿上学,读博。但对女儿体贴入微,想尽办法开导女儿,女儿不喜欢评书,她就不再听了,女儿喜欢听《锁麟囊》,她请人天天唱,还用唱戏女儿的经历开导女儿,她用爱救了女儿。(共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章台注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的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拟人的修辞。诗人赋予“清瑟”以人的情感,让人感觉清越的瑟声在埋怨漫长的夜晚,缭绕的弦声在风雨中哀鸣。既写出了“思”的背景,渲染了气氛,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评分标准:拟人手法1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指出作用“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奠定全诗情感基调”2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但能准确指出作用给1分。]
(2)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2分)。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令人肠断。
[评分标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的意象”1分;“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1分;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略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w
请就以上材料,围绕“种子”,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略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