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棱锥和一个三棱锥恰好可以拼接成一个三棱柱.这个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且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相等,这个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也都相等.设四棱锥、三棱锥、三棱柱的高分别为,则(  )

A. B. C. D.

B


解析:

如图,设正三棱锥[b0749e73c17310e3.gif]的各棱长为[8a3ac2603f2f9e5d.gif],

[f0c221bfc70831f9.gif]则四棱锥[211bce7e1c9b3744.gif]的各棱长也为[8a3ac2603f2f9e5d.gif],

         于是[0ff6bb85caddde34.gif]

[33dfe8220a79e55d.gif]

          [a7dfe88ffc77279a.gif]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 ( )

A:骡车从桥边盘珊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幅。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B:虽说到处都是香喷喷的苹果味,可窝棚旁边却香得尤其馥裕。逢到节日,男孩子们蜂涌前来,他们一边三三两两地走着,一边斜睨着栓在苹果树上的那条狼狗。 C:它们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它们那些虬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黏泥里。夜晚人们燃起篝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 D:母女二人都穿着蓝缕的丧服。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肃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溺 水

①溺水,又称淹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意外事故。它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老人,以误落水中为多。简单地说,人们落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基本情况。

②一种是因为不熟悉水性意外落水。人落水后,主要是气管内吸入大量水分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死亡。一般情况,落水被淹后4至6分钟即可致死。

③一种是虽然熟悉水性但遇到意外的情况。手足抽筋是最常见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下水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水温偏冷或长时间游泳过于疲劳。小腿抽筋时会感到小腿肚子突然发生痉挛性疼痛。有时因潜水过程中碰撞上异物造成头部损伤而发生溺水。有时候(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会因为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引起意识丧失,而发生溺水。

④溺水者面部青紫、肿胀、双眼充血,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肢体冰冷,脉细弱,甚至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吸入水量2ml/kg时出现轻度缺氧现象,因落水时间尚短,口唇四肢末端易青紫,面肿,四肢发硬,呼吸浅表。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因落水时间较长,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⑤当你发生溺水状况时,应该积极进行自救。首先应保持镇静,及时发出求救的讯号,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只要不胡乱挣扎,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得很快。其次,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因为深吸气时,人体比重降到0.967,比水略轻。肺脏就象一个大气囊,屏气后人的比重比水轻,可浮出水面(呼气时人体比重为1.057,比水略重)。再次,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将头伸出水面是不可能的,这种必然失败的作法将使落水者更加紧__被动,从而使整个自救功亏一篑。

⑥当救助者出现时,落水者只要理智还存在,绝不可惊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否则不仅自己不能获救,反而连累救助者的性命。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

根据文意,请选出下列表述中不会“使整个自救功亏一篑”的一项( )

A.不会游泳的人如果发生了溺水事故,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

B.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发生溺水事故的时候,都应该奋力挣扎,拼命拍打水面。

C.落水后立即做深呼吸,踢掉双鞋,然后绷紧肢体集聚力量。

D.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前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

对溺水后所呈现的特征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发生溺水事故当事人会呈现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的症状。

B.当溺水者出现轻度缺氧现象时,其口唇四肢末端无变化,只是身体发硬,呼吸浅表。

C.溺水者出现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的状况时,还处于轻度缺氧现象。

D.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因落水时间较长,面色呈现青紫色。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你过去是否熟悉水性,只要你现在和将来加以注意,就完全可以避免溺水事故。

B.落水者听从救助者的指挥,保持镇静,对救助的双方都能带来好处。

C.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

D.无论落水被淹多长时间,都可以借助自救和他救实现平安靠岸。

【小题1】[edbd4ebb65ccc52b.jpg]

【小题1】选D。 A,重症患者才会出现诸如“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现象;B,口唇四肢末端“易青紫”;C,应处于重度缺氧现象。

【小题1】.选B。 A,“完全”用词不当;C,应该是“不会下沉得很快”;D,原文中表述为:“一般情况,落水被淹后4至6分钟即可致死”。


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爹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了:

(1) 请在省略号处仿照上文再补写一个例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此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点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知道梅艳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越来越少了。  (类似均可)  (2分)

(2)这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失衡造成的,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  (3分)


解析:

为下列对联拟写上联。

上联:

下联:梅花朵朵欢呼万象更新

上联:爆竹声声喜报吉星高照(3分)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西当太白有鸟道,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李白《蜀道难》)

(3)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

(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2)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3)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解析:

默写:

⑴,申之以孝悌之义。

⑵察邻国之政,。

⑶,善假于物也。

⑷蟹六跪而二螯,。

⑸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⑹,振长策而御于内。

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⑻闻道有先后,。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之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CD

【小题2】①首先交代李济改读人类学的事实;②借徐志摩的话写李济的思想品格,为下文写李济的成功埋下伏笔;③引出下文李济改学人类学的动因;④可以增加传记的真实性。

【小题3】①强力努行;②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③认准目标,积极进取;④刻苦钻研。

【小题4】结合李济的优秀品质,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启示:①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②成功需要我们强力努行;③只有认准目标,积极进取,才会获得成功;④学习需要刻苦钻研;⑤要敢于选择。


解析:

【小题1】C虎藤老师的“鼓励”是在论文完成之后;D“历时三年多”错,从文中可知,这篇论文是1921年3月开始1923年5月完成的。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古代诗歌阅读

(2010·西工大附中第八次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

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小题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1分)。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这两首诗在写法上也有很多相同点,前两句都是写织女的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后两句虽然手法不同,但都含有对富人的不满之情。

【小题2】①“织”(或劳作情景)和“售”。(1分)②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辛苦,才织得纱绢;(1分)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一问实际上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第一问互为补充,翻译出来,说出写作角度即可。

【小题3】①对比。(1分)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2分)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也是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回答时,不但要说出对比,还要说出具体如何对比,有何作用。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