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盈盈一水间, 。(《古诗十九首》)
(2)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
(苏武《念奴娇、赤壁怀古》)
(4)信而见疑, ,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1)脉脉不得语
(2)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惊涛拍岸 江山如画
(4)忠而被谤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故国沦丧之痛和希望收复中原的情感。(2分)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整首诗全是景语,但句句关情,诗人以残烟、衰草、西风等秋景,来象征沦丧的故国,悲秋实际是悲故国。巧用典故。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曲折表达志在收复中原的意愿。(4分,“借景抒情” 与“巧用典故”各1分;具体分析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人世间,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应该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统一体。所以,一个人除了具有生物生命基因以外,还会有文化生命基因。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民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里,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成为构成我们人类种族、民族、族群、区域人群中个人文化生命的特征的重要标记。
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分析道:“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即使在哲学探索中,人们也未能超越这些陈规旧习,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会受到其特有的传统习俗的影响。”生物生命基因几乎一致的人类,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的差异,其原因昭然若揭,那就是人类生命孕育成长期,不同族群由民俗构成的文化生命基因所然。
过去,由于学术的偏见和学科自身研究的不够深入,民俗常常被误解为没落的文化遗留,是农民、陋民、落后人群的专利,对现实和现代化进程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民俗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割不断的联系。民俗与人俱来,与族相连,是人生永恒的伴侣。一种民俗一旦形成之后,就会以一种特定的思考原型和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在民俗圈内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有意无意地整合接受具有共同心意民俗的规范。
总之,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虽然不像生物生命基因有物可凭,但是,还是有迹可寻的。现实中,人的生物生命基因激活了生命的活力,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规范了生命的走向。两者从各自的基因密码出发,共同构建了人生的生命里程。
(节选自《民俗是人类文化生命的基因》)
1.下列对文中“文化生命基因”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命基因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构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统。
B.文化生命基因无处不在,但它是深藏不露、令人难以感受把握的。
C.文化生命基因是由民俗构成的,它使不同的族群在生活中产生差异。
D.文化生命基因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生物生命基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如果只重视自身的生物生命,而不关注文化生命,那是不完整的。
B.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影响着人类不同群体对世界的认识。
C.民俗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
D.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有迹可寻的,它规范了人的生命的走向。
2.C(“极大地推动了”有误)
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显得更具传统文化色彩。
同学们在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一定有很多故事。请以“过节”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请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3分)
上联:科学无坦途敢踏崎岖登绝顶
下联:
示例:少年多壮志勇献青春绘宏图
请给下面一则新闻补写一句评论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新华网广州2月14日专电:为遏制废旧电池乱丢乱弃而引发的环境污染隐患,从1月起,广东省经贸委联合有关部门,向广州市一些公众场合免费派送1000个废旧电池回收箱,用于回收居民生活中的废旧电池。但令组织者们想不到的是,废旧电池丢弃量最大的居民小区,竟然嫌麻烦不愿接收,目前仅有3个小区答应接收废旧电池回收箱。
这种反帝现象折射出民众环保意识淡薄,(1分)环保的宣传与落实任重道远(2分)。
阅读下文,完成12 ― 15题。
目 光
①据说目光是有重量、有质量的。
②当我们记起某些往事时,隐约在事件上空的那些目光,往往如同闪电,已经扎根在过去的夜幕上;当我们记起某个思想时,总是在一个眨眼的瞬间。心申的某个角落亮了,精神的某个房间亮了,于是我们重新进入这个思想,而那思想,正是由这样的目光浇铸而成。
③目光的重量,远远大于我们的体重。其实,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里面的那颗心,正是收藏和储存目光的库房。
④所以,当我们老了,越来越轻的身体里,却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沉重,那些好的目光。如宝石珍珠;存放在内心最重要的房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假如你能勘探你身体部的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你将惊异它浩瀚的沉积和收藏,而藏得最深,保鲜保真最好的,正是那一脉脉、一束束、一道道的目光。
⑤我们的体重之外,更多的,也更重的,是身体部储存的目光的重量。
⑥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主要的是身体部储藏的目光的质量。
⑦圣人体卜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那深邃的沉思和悲悯,如闪电穿过长夜叉谦卑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都读到了一束束目光,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他们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里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高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⑧于是,我经常问自己:
⑨你的体该存放怎样的目光?你渴望收藏的那些好的目光是在陆续凋零,还是在陆续生长?你如何在紫外线和有害射线频频伤害的大地上,捕捉并珍藏那些美好的光线?穿过日渐破败的森林,你怎样寻找种子那暗淡的目光,在长久地与它对视之后,你是否播种它,并祈祷在雨过天晴的早晨,你看见一株嫩芽,噙着泪珠,表达着胆怯的希望?
⑩我又该向生活,向历史,向覆盖着坟墓、陨石和青草的土地,投去怎样的目光?我看见我的不远处安静地站立着的那棵柳树,它的每一根手指都在传递一种古老而单纯的情思,它嫩绿的眼神,那点化过诗经、照拂过唐诗、抚慰过宋词的眼神,又投递到这僵硬的水泥地板上,投递到被电线缠绕被塑料包装了的生活身上,投递到被商业操纵被数字组装被技术复制的文化身上,投递到落满紫外线落满尘埃落满高分贝尖叫声的我的小小的身体上和心上,那么,我该向它投去怎样感恩的目光?
⑾ 是的,我收藏着来自历史、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人群的各种各样的目光。
⑿ 同时,我投出去的目光,也将被收藏,被某棵树收藏,被某朵花收藏,被某条河收藏,被某盏灯收藏,被夜半的某颗星收藏,被近处或远处的某个灵魂收藏。
⒀ 就这样,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
12.第④段中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这里“抚摸”、“照拂”的意思分别是 、 。(4分)
13.文章第⑦段说“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请说说你对“高质量的目光”的理解。(4分)
答:
14.作者认为,我们该怎样“收藏”和“投出”目光?(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
15.请说说文章以“目光”为题的妙处。(5分)
答:
12.(4分)回味(回顾),触动。
13.(4分)“高质量的目光”中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广博的爱意。(答对“思想”和“爱意”各得2分)
14.(4分)捕捉、辨析、收藏蕴含希望的美好的“目光”;向生活、历史、自然(土地)投出感恩的目光。(每点各2分)
15.(5分) “目光”意象独特,既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目光”为题,使文章显得角度新颖、构思巧妙、引人深思。(每点各2分,语言表达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答:
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1分)下阕抒发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1分)作者巧妙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来抒情:(2分)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2分,举一例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美国阿肯色大学最近发表公告说,该校化学工程师研制出一项利用超临界甲醇将鸡肉脂肪转化成生物柴油的新工艺。超临界甲醇指的是处于超临界流动状态(压力和温度超过临界状态)的甲醇,甲醇通常被用来做溶剂或燃料。
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科学家又找到了将妥尔油脂肪酸转变成生物柴油的方法。妥尔油脂肪酸是木材浆化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这两项工艺成就意味着燃料生产的重大突破,有关研究人员和石油公司已开始考虑用这种生物柴油替代石油。
领导这项研究的阿肯色大学化学专家巴布科克说:“鉴于目前的柴油价格较高,我相信这项工艺将促使能源生产商认真考虑从原始和廉价材料中提取生物柴油。”
物质在被加热和加压到临界点时会进入“超临界”状态,极值高温与__能使物质在气态和液态之间以一种平衡状态存在。巴布科克及其工作小组使用超临界甲醇法将鸡肉脂肪和妥尔油脂肪酸溶解。令这两种物质的组成成分在高温__情况下发生反应,转化成生物柴油。这个过程无需使用催化剂,并且生物柴油产出率非常高,其中鸡肉脂肪的产出率是89%,妥尔油脂肪酸的户出率是94%。
在以前的试验中,科学家使用常工艺加入催化剂制造生物柴油,这种方法的产出率很高,但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和大量的乙醇,而且原料通常使用成本较高的植物油,因此生物柴油生产在经济上不太可行。超临界甲醇法无需使用催化剂,并且可以避免产生不需要的副产品和产出率下降等问题,而且它使用的是更加便宜的鸡肉脂肪等原料,大大降低了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目前,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仍是汽油的两倍。
这项新工艺将为生物柴油的使用提供广阔的前景。生物柴油的生产无需使用石油产品,由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可再生材料制造而成。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使用更廉价的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以便它的成本最终能和汽油相竞争。
3.下列对文中“超临界甲醇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临界甲醇法是用被加热加压到临界点的甲醇将动植物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的工艺。
B.超临界甲醇法通过加热使植物油或动物油脂进入“超临界”状态发生反应。
C.超临界甲醇法不使用催化剂,而且生物柴油的产出率非常高。比常规工艺先进。
D.超临界甲醇法使用的原料比常规工艺的更加便宜,生产成本比常规工艺的低。
4.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生产生物柴油不以石油而以妥尔油脂肪酸为原料;生产成本比汽油高.
B.超临界甲醇法的成功研制,使能源生产商开始从廉价材料中提取生物柴油。
C.运用超临界甲醇法生产的生物柴油,其价格比目前普通汽油的价格低。
D.利用超临界甲醇法是燃料生产的重大突破,使生物柴油替代石油成为可能。
3.B(要进入“超临界”状态“加热和加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D(A项“生产生物柴油不以石油而以妥尔油脂肪酸为原料”有误,该工艺并未进人生产阶段。B项“能源生产商开始从廉价材料中提取生物柴油”有误,能源生产商只是在认真考虑而未开始提取。C 项“其价格比目前普通汽油的价格低”有误,原文找不到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丰富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靠着电视成长,确实令人忧虑。
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入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一样单向地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
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荚的书,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
1.下列对文中“靠着电视成长,确实令人忧虑”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以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提供信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电视信息出现的速率,缺乏刺激人脑合适的时间,不能与人进行心智对话。
C.电视与人的右脑交流,因而它不能很好刺激人脑中理智的部分。
D.电视节目相对而言缺乏深度,长期以电视为主的阅读方式会使人肤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印刷品阅读能给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印刷品的文字和其他信息。
B.电视和互联网阅读都以口语文化为主,都弱化了识字文化的支配地位。
C.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但显得庞杂而且质量高下不一,难以鉴别。
D.互联网阅读带来了阅读的真正革命,在于它融合了各种阅读方式的优点。
1.A(电视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不能成为“确实令人忧虑”的原因)
2.D(“融合了各种阅读方式的优点”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