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__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__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__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__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__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__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脱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__,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__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__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__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文章有删改)
1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1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1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11.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12.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__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13.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 )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14.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在园林中遇到了一位老人。两个人边走边谈。青年人说“青春,就像鲜花一样鲜艳”。他又看了一下落叶说:“衰老就像这落叶一样可悲”。老人说“见过核桃吗?所有的核桃都曾有过鲜花,但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结果。”
理解老人话中的人生哲理,以“鲜花与果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不超过10个字的一个短语概括汉字的形体特点。
学者们对汉字书体演化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甲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进行了研究,发现汉字形体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笔划稠密,而外层笔划稀疏,形体外轮廓是不规则多边形,控制不规则多边形的最佳方法是“圆”(或椭圆)。把汉字的外层笔划端点或折角连接起来,不难看出上述特征。把某一书体的许多叠加在一起,结果就是:篆书外层是竖横圆,内层是竖长方形;隶书外层是横椭圆,内层是横长方形;楷书、行书外层是正圆,内层是正方形。可见将汉字说成“方块字”是过于简单模糊了。
汉字的特点是外圆内方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短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 嗡嗡声分外温柔。油绿的青草 。修长的花茎静静立着,仿佛在梦中, 。 ①蝇和蜂飞入树荫 ②树阴下飞来蝇和蜂 ③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没有一点杂色 ④没有一点杂色;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 ⑤紫蓝色的花朵透着芳香 ⑥芳香从紫蓝色的花朵里透出来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晒月亮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诗歌。诗歌的特点是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颠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常建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到心旌摇摇,悟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任性颠狂。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岁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的引领我们。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染污而显自性。法师侃侃征引《法苑珠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在在透着禅意。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慢步。看风中低语的大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绿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窠。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 。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狈的是天明之后灰烬残酒。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12.(1)“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有哪两层含义?(2分)
①
②
(2)“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是什么意思?(2分)
13.参照末段划线的短语,为第四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描述兴福寺月亮的短语(3分)
(不超过15个字)
14.写出作者笔下兴福寺的三个特点(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1)
(2)
(3)
15.对这篇散文的下述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篇首借鉴“顶真”修辞,语句行云流水。
B.古诗、法书、内典,文章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C.虽然“感到庄严和净化”,却“不能‘顿悟’”,传达出淡淡的遗憾
D.第四段句子的组合暗示了午夜步归,构思巧而隐。
E.文末写到新疆的月亮,手法上属于“正衬”。
12.(1)①住在拓刻着这首美丽的诗歌的兴福寺 ②沉醉在常建这首美丽的诗歌的意境之中 (2)忘情于思索和鉴赏,陶醉于常建之诗和米芾之字
13.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14.(1)幽寂的自然环境
(2)浓郁的人文气息
(3)浓浓的禅味(答“在在透着禅意”出可以)
(4)成了精的月亮(答“唯一的月亮”也可以)
15.C、E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于是 , ,以愚黔首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依依墟里烟。
(4)挟飞仙以遨游, 。
(5)峨眉山月半轮秋, 。
(6) ,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暧暧远人村
(4)抱明月而长终
(5)影入平羌江水流
(6)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阅读唐代刘禹锡《蜀先主庙》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五铢钱,汉币)
①试归纳表述本诗的旨意(4分)
②本诗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说明。(2分)
①赞颂先主刘备的功业,慨叹后主刘禅的误国,抒发深沉的历史感叹②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刘备的气概和刘禅的无能,蜀汉的鼎盛和后主的__均形成鲜明的对比。
5.C骄:骄横纵放;
6.B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给,替。A两个“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就。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D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
7.B,不是民族矛盾,而是当地汉人、少数民族居民和政府官员的矛盾。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4题
距离我们44光年的奎宿四是一颗与太阳极其相似的恒星,其体积稍大于太阳,但质量比太阳大得多,发光强度是太阳的3倍。以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默西和英奥天文台的巴特勒为首的天文小组对它不间断地观察了11年,在所积累的观察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另一小组的观察资料,确认奎宿四有3颗行星。
距主星最近的一颗行星A.,其质量为木星的3/4,与主星距离只有水星到太阳距离的1/8,其绕主星运行的情形也与水星绕日运行的情形相似。水星绕太阳公转周期为88天,行星A.绕主星公转周期却只有4.6天。奎宿四的另两颗行星B.和C.的质量约分别为木星的2倍和4倍,它们绕主星运行的轨道为偏心的长椭圆形。行星B.的公转周期为250天,距主星最近时,两者的距离接近于金星与太阳的距离,而最远时接近于日地距离。行星C.的公转周期为1200天,与主星的平均距离等于太阳系内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与太阳的距离。
鉴于这三颗行星的庞大体积,天文学家们认为三者与我们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相似,是由气体组成的巨行星。
默西和巴特勒在探测太阳系的工作上成绩卓著,多年来,他们已成功地确认了10多颗太阳系外恒星的存在。他们采用的方法能暴露一颗恒星由于其大行星的吸引而行动异常的内情,只需要常年累月不间断地跟踪观测,积累数据,即使行星太暗弱,不能被现有的大型望远镜观察到,也能推算出行星的大小和它与主星的距离。默西和巴特勒发现,只有一颗行星的模型不能满足观测数据所计算出来的奎宿四的摆动。他们认为,还应有第二颗行星的引力在拖曳主星。
3.根据原文的阐释,对奎宿四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距离我们44光年的地方新发现了一颗恒星――奎宿四。
B.奎宿四的体积与太阳相当,但它的质量比太阳大得多,发光强度是太阳的3倍。
C.奎宿四像太阳一样有自己的行星,已经发现的奎宿四的行星有3颗。
D.奎宿四带有自己的行星,也构成了一个星系,所以标题说“找到了另一个太阳系”。
4.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介绍奎宿四以及它的三颗行星的大小形态、相互间距离等方面的情况。
B.介绍奎宿四的三颗行星的大小、相互间的距离以及它们公转的情况。
C.介绍奎宿四的三颗行星、水星、木星、金星、火星等行星的情况。
D.介绍奎宿四星系和太阳系各行星各个方面的情况。
3.A(已发现了11年,不算是新发现);
4.B(依据原文,比较各选项可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的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1.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C.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1.B(A项“民众”之说不当,原文“衣冠”指世族;C项错在“道家学派”无根据,第三段的“道学”指儒学道流;D项错在“徽州文化的主体”之说)
2.D(该项“致使”之说文中无据,或者说前后无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