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16分)
河声如梦来
匡立文
从小习惯了身边伴着这样一条河流,习惯每天出门都看得见它,每个晚上枕边都听得见它。太习惯的事务常常会熟视无睹,对于这条河,你却不会。黄河这条河,自来有一种冲击心神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在意它那些历史性的内容,你都不可能面对黄河而无动于衷。
在我们那个城市,黄河的走势并不峭拔,河面也不宽阔,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也没有细腻的沙滩和柔媚的垂柳。一览无余的河床上,波涛是浑黄湍急的,有些热切和率性,又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不想成为一道完整成熟的风景,只是由着内心蓬勃的冲动,由着无需理由的情绪,倾泻出毫无城府又让你把握不定的什么。对于黄河,“母亲”是一个最为普通的说法,但我熟悉的那段黄河,令人无论如何联想不起“母亲”,它太散漫自在也太生涩骄矜了些,怎么看都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的。
你远远听到的涛声不同。尤其在静夜,那涛声在什么地方若有若无喧响着,不停地喧响着,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和宏大,也越来越沉着和专心致志。你在梦里听着,不能不深深惊奇并激动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问得笨拙幼稚,答得不着边际。
“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言,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们不能不心跳。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呀呀”碾过冰雪覆盖的街道。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
那是一个大有深意,值得人遐想不尽的场景。送水人的车辙,牵着活生生的黄河,直接湿润了黄土高原上每个干燥的日子。车辙这一端,持家的女人把叫作“明矾”的东西投进水缸,搅动几下,就眼看着泥汤似的水一点点透明,到完全清澈了,缸底便沉淀下厚厚的泥沙。你要是愿意,可以相信这简直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而微,盘古假如没有一把明矾,他又是拿什么分离开了混沌?车辙另一端,啊,可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旷古黄河了。黄水奔流向东方,几千年一如既往。千年的木制水车如同巨大的轮盘,半浸在水半悬在空,地老天荒慢吞吞转动,水车的背景上,千年的羊皮筏子让千年的筏子客绷紧肌肉深躬腰背,一步步走过卵石遍布的河滩。
童年的黄河,只有梦里的河声永远真切,永远动情如故。也许在黄河的梦里,昨天的水车和筏子注定消逝,正如今天,烟囱之上的火炬注定在“退还一片蓝天”的新世风中悄然引退。一切都是瞬息,黄河和它的水声,穿越海升陆沉的思虑,也穿越人间有对有错的历史,只是奔流而去,后面是清清浊浊的亘古记忆,前面是永不止息的时间与希望。
9、在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黄河的魅力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0、作者认为,他所在的“那个城市”,黄河具有什么样的“个性”?(4分)
1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
(2)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
12、作者认为送水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深意”?又是经过怎样的“遐想”来阐述这一“深意”的?(4分)
9.(4分)
第一问(2分):
①从熟悉程度方面:即使再熟悉,也不会对黄河熟视无睹;②从自然力量方面:即使不考虑它的历史内容,也会被黄河感动。
第二问(2分):
①强调黄河自身的伟大;②确立了全篇叙事的基调。
10.(4分)①具有少年心性,热情率真;②具有阳刚气质,雄浑壮美。
11.(4分)
(l)(2分)在阅尽沧桑的黄河面前,人类的想象和哲思终究还是渺小的,不足以解读这条大河。
(2)(2分)对“河清”与“圣人作”的关系提出疑问,对“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这一古老的传说提出质疑。
12.(4分)
第一问(2分):
①送水车的车辙连接了黄河与黄土高原上的百姓生活,“活生生的黄河”滋养了黄土高原上的人民;
②今天黄土高原上“持家的女人”用“明矾”净化黄河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实现了“河清”的梦想,说不定当初盘古分离天地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第二问(2分):
① 从空间上展开联想;②从时间上展开想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苦 夏
冯骥才
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袂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拍节。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站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是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蜒、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__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蜒,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煅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__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当秋意来临时,作者感到惊异茫然,因此借夏去秋来之时机,对整个夏天做了回顾性思考。
B.文中以绝句法则喻四季,与后文谈音乐相呼应,都表现出作者对夏天的审美意义的认识。
C.和我的创造旺盛期在夏季不同,别的作家没有经过苦夏的煅造,他们创作力旺盛期在秋天。
D.文中有“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这样的细节,表明了“我”在苦夏中经过煅造,获得精神的满足。
E.作者对苦夏的感悟,既含有苦夏给予作者的,也含有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予苦夏
的。
14、结合全文,说明下面语句表达的含意。(8分)
①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4分)
②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4分)
15、通观全文,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是什么?(7分)
13、AC。A项作者并没有惊异茫然,也不是借夏去秋来之时机,是对整个夏天做了回顾性思考。C项“别的作家没有经过苦夏的煅造”一说,文中无据。
14.①通过维瓦尔第的乐曲,强调“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分感受到夏的苦涩、艰辛甚至悲壮。(4分)
②体现出我感悟到苦夏的意义后,昂然的生命状态。(或“作者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一方面和酷暑搏斗,一方面获得巨大的创造力”。)(意思相同即可)(4分)
15.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是,在作者看来,夏天是苦难的象征,但苦难使人们具有承受力,并因承受苦难而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创造力量),可以使人们有苦涩、艰辛、悲壮的审美感受,同时苦难到达极致,可以激发出战胜苦难、超越苦难的生命力量。
认识自我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 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4.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答:
15. 赛艾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6. 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请结合原文赏析。(4分)
答:
17. 赛艾姆真正认识自我了吗?你认为怎样才算真正“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4.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1分)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1分),
然后在与名人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1分),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1分)。
15.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性格2分,结合原文分析2分)
16.漫画式、喜剧性的人物塑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讽刺和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效果2分,结合原文阐述2分)
17. 认识自我是一切认知之母,不但要认识自己的外在,更要认识自己的内在本质,应该是深层而非表象的,特别是对自己的缺点有正确的认识。(点到“认识自我”的含义2分,结合原文阐述2分)
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__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__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__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__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__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__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脱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__,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__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__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__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文章有删改)
1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1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1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11.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12.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__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13.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 )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14.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在园林中遇到了一位老人。两个人边走边谈。青年人说“青春,就像鲜花一样鲜艳”。他又看了一下落叶说:“衰老就像这落叶一样可悲”。老人说“见过核桃吗?所有的核桃都曾有过鲜花,但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结果。”
理解老人话中的人生哲理,以“鲜花与果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不超过10个字的一个短语概括汉字的形体特点。
学者们对汉字书体演化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甲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进行了研究,发现汉字形体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笔划稠密,而外层笔划稀疏,形体外轮廓是不规则多边形,控制不规则多边形的最佳方法是“圆”(或椭圆)。把汉字的外层笔划端点或折角连接起来,不难看出上述特征。把某一书体的许多叠加在一起,结果就是:篆书外层是竖横圆,内层是竖长方形;隶书外层是横椭圆,内层是横长方形;楷书、行书外层是正圆,内层是正方形。可见将汉字说成“方块字”是过于简单模糊了。
汉字的特点是外圆内方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短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 嗡嗡声分外温柔。油绿的青草 。修长的花茎静静立着,仿佛在梦中, 。 ①蝇和蜂飞入树荫 ②树阴下飞来蝇和蜂 ③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没有一点杂色 ④没有一点杂色;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 ⑤紫蓝色的花朵透着芳香 ⑥芳香从紫蓝色的花朵里透出来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晒月亮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诗歌。诗歌的特点是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颠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常建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到心旌摇摇,悟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任性颠狂。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岁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的引领我们。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染污而显自性。法师侃侃征引《法苑珠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在在透着禅意。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慢步。看风中低语的大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绿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窠。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 。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狈的是天明之后灰烬残酒。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12.(1)“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有哪两层含义?(2分)
①
②
(2)“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是什么意思?(2分)
13.参照末段划线的短语,为第四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描述兴福寺月亮的短语(3分)
(不超过15个字)
14.写出作者笔下兴福寺的三个特点(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1)
(2)
(3)
15.对这篇散文的下述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篇首借鉴“顶真”修辞,语句行云流水。
B.古诗、法书、内典,文章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C.虽然“感到庄严和净化”,却“不能‘顿悟’”,传达出淡淡的遗憾
D.第四段句子的组合暗示了午夜步归,构思巧而隐。
E.文末写到新疆的月亮,手法上属于“正衬”。
12.(1)①住在拓刻着这首美丽的诗歌的兴福寺 ②沉醉在常建这首美丽的诗歌的意境之中 (2)忘情于思索和鉴赏,陶醉于常建之诗和米芾之字
13.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14.(1)幽寂的自然环境
(2)浓郁的人文气息
(3)浓浓的禅味(答“在在透着禅意”出可以)
(4)成了精的月亮(答“唯一的月亮”也可以)
15.C、E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于是 , ,以愚黔首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依依墟里烟。
(4)挟飞仙以遨游, 。
(5)峨眉山月半轮秋, 。
(6) ,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暧暧远人村
(4)抱明月而长终
(5)影入平羌江水流
(6)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阅读唐代刘禹锡《蜀先主庙》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五铢钱,汉币)
①试归纳表述本诗的旨意(4分)
②本诗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说明。(2分)
①赞颂先主刘备的功业,慨叹后主刘禅的误国,抒发深沉的历史感叹②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刘备的气概和刘禅的无能,蜀汉的鼎盛和后主的__均形成鲜明的对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